王文燕
【摘要】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性等特点,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档案信息化正是确保档案历史再现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社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档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应统筹政府的信息化公开与档案的相关制度,并为推动整个社会的转型添能助力。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档案信息化;政府信息公开
社会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最初是用来反映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信息社会,其含义是指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结合我国社会结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信息已经和物质、能源一并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因此,我们应当把社会转型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视野,这也是体现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档案信息是社会信息的原生信息源。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划时代的要求。尤其是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正式颁布以来,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了强劲的势头。结合我国现今的社会转型期的东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势必更强劲。
二、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
在社会转型期的新形势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我们应当看到,目前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档案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困境首先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以高性能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来保障,但是由于我国现今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还未全面开展,现有的数据宽带也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网上流量。对档案网站而言,虽有200多个,但与其他行业较为熟悉的网站链接比较少、专业性太强、搜索引擎少,网址查询困难,质量不高。另外,档案的加密技术不够完善,这直接制约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二)人们对于档案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它并不是简单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不仅仅是指电子文件的收录或者纸质档案数字化。它要求实现的是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由此必然引起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也是我们社会转型期的应有之义。
2.对策分析:
(一)我们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中首先要加强宏观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大局中,电子文件的管理、数字档案的建设、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等档案信息化建设内容应由国家档案局同意规划和组织。档案信息化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信息网络安全原则等,应由国家宏观管理。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关系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必须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中,协调发展。
(二)突破技术瓶颈,加强档案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各级各类档案部门与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工程、互联网站等系统连通,以各类档案部门的局域网为基础,链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应用还需要有优秀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障碍。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应以档案管理软件的优化和推广为基础,以数字档案试点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为主,加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提升“短板”。
三、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景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决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其发展的总目标应该是实现我国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转型,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结构核心层的两大要素是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一体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它作为档案信息化的神经网络,其普及和完善程度是衡量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局域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并且与政务网络的连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选择上,既不能搞“跨越式”,也不能搞“拿来主义”。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相吻合,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吻合。既要有时代的特征又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可以采取“分步渐进,重点突破的阶梯式发展”。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的档案管理能够最大化的资源共享、最大程度的服务社会,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年版
[2]档案网站:国家档案局http://www.saac.gov.cn/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http://www.niec.org.cn/gjxxh/yjkt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