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朝阳
摘要: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企业和社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均在不断提升。经管类专业高职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只有不断优化自身教育模式,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种种需求。作为一种主体多元化、融合程度更高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协同运行机制在“校企深入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环境下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双赢。文章科学分析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模式优化必要性,对校企协同下的高职经管类专业模式优化的可行性提出若干建议,希望对推动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校企协同;经管类专业;高职教育模式;优化;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作为培养实操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契机。然而,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经管类专业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合市场需要,而企业紧缺的人才在学校难以发掘。许多高职学生都是磕磕碰碰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锻炼了几年以后,才能比较适应本职工作。还有一些学生通过几年的高职学习,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可是走上社会却发现,这些专业知识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岗位上的实用性较小。上述悖论为高职经管类专业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学校投入不少、师资队伍优秀、家长学生重视,却培养不出市场需要的人才。高职经管类专业路在何方,应该如何进行优化发展?
带着问题导向,本文进行了经管类专业高职教育模式的优化研究。以校企协同为视角,主要论述了校企各自为阵对职业教育的危害,校企协同办学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可行性较强的优化建议,希望对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一)校方实践经验不足
经管类专业同其他理工科专业一样,也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内容涉及到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营销售后、金融财会、投资融资等各个环节,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还需要掌握信息处理、大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业务知识,每一个流程都要亲自操作后才有深刻的体会。在企业中从事经营管理的人员,绝大部分都有一线工作经验,都是从最基层的岗位干起。因此无论小到快件打包,大到合同签约都有经历和体验。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学生转变而来,理论知识很强,但缺乏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也就难以指导学生完成具体业务的经办。
(二)企业教学动力不足
不少企业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人才的功能了解不深,认为高职学生没有普通高校学生聪明勤奋,缺乏校企共建的动力。这些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根本,较少参与教学等公益性质的活动,没有意识到高职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源优势,将会为企业输送巨大的潜在利益,因此也对职业教育缺乏参与性和责任感。与此同时,如果在政策方面得不到扶持和保障,那么企业可能不愿独自承担高昂的教育负担成本,企业可能少量地、专项性地支持高职教育,但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长时间地投入和参与办学。另外,企业忙于具体的生产经营,对教学的侧重性、针对性,学生的心理特征、职业需求等内容不甚了解,难以因材施教,因此对于培养人才这个周期性很长的工作缺少信心和动力。
(三)教学问题导向不足
高职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适应力,具备财务、会计、金融、物流、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技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一二产业的比重下降,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提高,城镇化步伐随之加快,金融、商贸、文创、物流、信息、中介等产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健康养老、人力资源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在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新兴产业也没有在特色课程的设置上得到体现,这样的办学特点将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针对性和导向性都有待提升。
(四)学生专业能力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招生上,注重“招得来、留得下”,而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为了节约成本,一些学校聘请校外老师授课,这些老师甚至是还没毕业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受限于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只能进行理论化的授课,难以承担起高职学生的培养工作。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远比书本上多,某些问题是经济、金融、法律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纸上得来终觉浅,按图索骥、照本宣科的学习,无法完全掌握经管领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专业化的指导下实现。许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缺少规划,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明显欠缺,这些也都是专业能力不足的体现。
综上所述,校企分离的办学模式造成了各种弊端,校方实践经验不足、企业教学动力不足、教学问题导向不足、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职业需要,无法产生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给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带来了困扰。只有采取校企共建模式,才能优化高职经管类专业办学模式,促进办学成功、企业成就、学生成才。
二、校企协同下的高职经管类专业模式优化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刻领会“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高职院校应认识到:在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中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应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应该关心和注重合作企业的发展并视同自己的事,并能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引领企业与学校开展长期的合作,能找到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共同之处;凡是有益于校企双方利益提高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先行先试;高职院校应将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和使命感贯彻于学校工作全过程和全方位,承担起相应责任,确保职业教育所做一切准确对接企业需求,让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二)实现产学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共建举世闻名,德国的“双元制”从企业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校企协同的基础是市场的需要,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师资培训和课程设置都应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选派教师到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实习,通过在经济管理一线的锻炼,迅速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重点需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丰富教师工作经验,为培养实用型的经管人才打好基础。同时,还要适时调整经管类专业的课程,增设切合经济新增长点的课程。特色专业是推动高职教育的动力,经管类专业规划上要以产业背景、岗位需要为基准,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特色专业要把握市场热点,在当前,电商运营、人力资源服务、物联网、大数据开发等岗位市场需求量较大,传统的学科设置中缺少这样的内容。高职院校就应当适应产业调整的需要,设置相关专业,提高与市场的契合度,实现产学研的无缝隙对接。
(三)进行订单培养
服务社会是高职教育的功能之一,应当以社会的需要做为指挥棒,培育市场热门的实用型人才。采取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私人定制”教育,定向培养人才。订单培养把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要求,直接与教学对接,根据企业人才规格“量体裁衣”,实现高职教育与经管工作的“零距离”。高职毕业生直接进入订单企业工作,实现市场供需有效对接,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人才定制”不仅要考虑企业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经管类专业应当将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从招生环节开始,制定详尽周密的培养计划,规划调整科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合理的培养周期,从校园“孵化器”中培养合格的高职经管学生。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紧密沟通,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避免教与学“两张皮”、校与企“两盘棋”的情况出现,以免使“订单”失效、联合培养流于形式、学生职业生涯受到掣肘。
(四)打造实训载体
校企合作需要平台,高职院校应当打造生产训练基地、孵化器这样的技术平台,提供良好的实际操作环境,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培养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理工科专业不同,经管类专业不需要动用机器设备和流水线,实训载体的设置以虚拟平台为主,例如虚拟交易系统,财会信息系统,以及模拟的商业运营平台、数据处理平台等。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财经、计算机、数学建模能力,提升实训平台的培养层次。加强实训平台建设,由学校牵头,校企合作,由企业将经营管理模拟平台引入高职院校,学生在工作中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按照岗位目标要求,接受企业的培养和管理,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在完成具体目标的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性想法也可以得到展示和发挥的平台,借助实训平台把新点子、新创意推行到实际生产环节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推动在产业调整中不断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取得持续快速的发挥。
(五)建立反馈机制
校企联动的优势和不足需要及时总结,建立协同反馈机制可以汇总经验、汲取不足,适时调整行动计划。要建立校企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召开例会,通报经管类专业的培养动态、获奖情况、实习情况,提高联合培养的效益。对于专题项目,及时召开分析会、总结会,由教师、学生、企业三方代表陈述协同机制下取得的成绩,以及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打算。对于“订单式”培养的人才,由企业反馈意见,提出人才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补充哪些经管类专业知识,补足哪些综合素质。对于校企联动的实训平台,由学生和教师提出意见建议,需要进行哪些优化调整,希望与哪些企业联动共建,平台的专业性能还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拓展。还可以邀请政府部门、经管业内资深人士、新闻媒体参与座谈会,为校企协同“问诊把脉”,支持校企协同的办学模式,将资源和政策向协办的经管类专业倾斜,对校企共建大力宣传,取得各方的有力支持。
(六)完善师资建设
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逐步满足校企合作中的教学需求。为此,满足经管类专业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可从下面几方面开展校企合作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考核和保障机制。依托校内人事分配规定、教师聘用规定等相关制度,建立并完善教师工作考评体系,科学考核教师赴企业培训或定岗实践或学习具体表现,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评定、薪酬管理、职务升迁等相联系,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注重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和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素质。三是专业教师在职培训和引入校外符合双师型条件、博学善讲、有教师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准教师是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有效途径。这样,不仅能使教学需要得到满足,还能有效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三、结论
实行校企合作共办高职经管类专业的重点是找准两方利益,将企业的利益点与校方的办学思路相结合。在经管类专业中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任教,宣传企业的品牌,为企业培养适合实践需要的人才。通过企业的培训,丰富校方的办学经验,打造社会需要的实干型经管人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彤,黄一茜.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J].青春岁月,2013(23).
[2]李莹.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与执行机制的研究与探讨[J].大家,2011(14).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