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苗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一、分层教学的必然性及必要性
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即使是同卵孪生的双胞胎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形成原因很多,有先天因素,有后天因素,而后天因素导致的差异最大。教育在某些方面需要促进差异变大,例如: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具有独立的、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个体,培养学生尽可能广泛的兴趣爱好,而不像工蜂、工蚁那样没有丝毫个性特征。当然教育也承担着缩小因个体习惯等原因造成的差异。然而现实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低年级的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不大,越到高年级,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越大。这是因为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学习内容加深,个体之间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学习成绩差距扩大。如何破解这一教学实践上的难题?我认为,分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的教学按中等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学习没劲头,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这样一来,我们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需采取分层教学,这就是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二、分层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首先,分层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这里说的分层是指成绩差异的分层,不是人格的分层。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若干个不同层次(可分为A、B、C三层,比例为1∶2∶1)。编排座位时按一个优等生带一个学困生,发挥优等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学困生,使他们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为防止分层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学困生增加心理负担,分层前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让学困生有更多的指导机会,培养优等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客观地划分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其次,分层教学必须把握以下五个原则:一是水平相近的原则;二是差别模糊原则;三是感受成功的原则;四是调节控制的原则;五是积极激励原则。
三、分层教学的组织与操作
1.学生层次化
学生层次化是分层教学的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采取谈心、家访等,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态度、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可能水平,再结合各年级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标所达到的基本目标、中等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座位搭配,以好带差、帮差,使学困生能达到基本目标。
2.教学目标层次化
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是一个整体,紧密结合,互相支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应该是一致的。
儿童由于先天、环境、习惯、教育等方面条件的不同,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数学的学习上,不仅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而且在计算和解题的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时,要有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备课时要精心制定每一节课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各个层次的目标,教师围绕三个层次目标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要在吃透教材、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因此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
3.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过程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可能高的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生回答,满足他们拓展的欲望;适中的问题让B层生回答,促进他们上进的欲望;简单的问题让C层生回答,让他们有成就感,品赏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逐渐缩小差距。
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也是反馈、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练习内容可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编排,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使所有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很好完成练习。
5.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布置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有坡度。C组做基础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有提高的题目;A组除做B组题外,适当增加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实现调动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全面丰收的效果。
6.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步进步,唤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应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许多困难,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层教学为缩小(减缓)学生的成绩差距,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