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撷英

2016-05-30 23:53范亚荣
甘肃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悲秋情结

范亚荣

【关键词】 古典诗歌;颂秋;悲秋;情结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87—01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安排的有关秋的古诗名篇很多,有《诗经·蒹葭》,有唐涛、杜牧的《山行》,刘禹锡的《秋词》,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有宋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苏幕遮》,李清照的《醉花阴》;有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秋”是离人类心灵最近的一个季节,秋的丰富语义和秋天多样的物侯特征,总是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想,让我们用一颗人文而善感的心来倾听大自然“秋”的絮语。

汉语中“秋红”指秋天熟透泛红的果实,用“秋登” “秋获”来表示收成、收获。春播秋收的生产方式,使中国古人往往在丰收的喜悦和闲暇中安排婚事,所以,《诗经·氓》中将“秋以为期”作为婚期的同义语。“春花秋实”“秋高气爽”都构成了颂秋的积极意味。当然,这种赞秋、颂秋的抒怀也反映在古代诗歌中,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一幅秋夜的美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鳞波荡漾,水光潋滟,金风玉露,银月高悬,诗人笔下的秋夜是可爱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摹了一幅安谧幽静、明月清泉的秋景图,秋之静、秋之色溢于诗中。刘禹锡在《秋词》(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之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中唱出了与众不同的秋之赞歌“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扫文人墨客惯有的秋愁情绪,那排云直上的白鹤,那深红浅黄的秋林无一不蕴含诗人豪爽乐观的情怀可见,秋的自然性与人类丰收的喜悦、奋斗的拼搏、收获的快乐相互作用,形成感应,达到了天人合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总之,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以颂秋、赞秋来渲泄内心情怀,陈述生命遭际,抒发人生感喟,从而形成了古诗歌颂秋的抒怀方式。

但是,从自然规律看,成熟也意味着生命力开始减弱,草木也正是秋季凋零,于是, “秋”又有了萧条、衰败的含义,这自然又引发了人们的悲秋心理。《广雅》说:“秋,愁也。”汉语“秋容”形言怨愁的面容,“秋颜”形容衰老的容颜,“秋士”指迟暮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的知识分子,“秋发指白发,“秋决”指处决犯人。看来,秋不仅是个丰收、喜庆的季节,也是个萧条、令人悲伤的季节。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千古言秋之祖”屈原在《湘夫人》中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人巧妙地把主人公惆怅的心境同这一凄凉的秋景融为一体,诗中流露出来的这种不可抑制的哀愁伤感之情,显然也是诗人长期遭放逐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然而真正开创“悲秋”这一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主题的人,并不是屈原,而是他的传人——宋玉。宋玉的名篇《九辩》一开头便写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撩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文章第一次将秋景与悲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开创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悲秋”情结层出不穷: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代文人雅士悲秋的诗作举不胜举,由于他们的生活遭遇,对现实的失望,对前途的渺茫,因而看到秋天的只是萧条、寂寞,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一番情景。

查阅了大量有关“悲秋”的诗词,发现中国诗词中的“悲秋”情怀有三种是十分明显的。第一种: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难。秋天万物凋落,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自然会引起人年华流逝,空自怀抱,壮志难酬的悲叹。汉武帝刘彻《秋风辞》,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飞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但悲伤中仍带有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辛弃疾《水龙吟》中,诗人登临建康赏心亭,只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诗人以悲秋起兴感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秋未尽,发先斑,纵“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自然流露出了诗人功业未就,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最终只能掬把英雄泪。

第二种:抒发离愁别绪,离别之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李清照是“悲秋”诗作的重要代表,那低徊哀婉的缠绵倾诉,那欲说还休的万种深情,使她的诗作独具摄人的艺术魅力。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更有王实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而满目苍凉的秋色,日渐料峭的秋风,又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怀,远在异国他乡,李白也许正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发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在追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苏东坡只好默默地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思乡之情,离别之苦在他们的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三种:抒发征人的伤秋之情。戍边将士,边关征夫的“悲秋”情怀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作为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之情。例如王昌龄“黄昏独坐海风秋,无那金闺万里愁”表达的是征人怀乡的痛苦。“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何等开阔。然而范仲淹看到的却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叹和“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景,辛弃疾空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到头来却只能感叹“可怜白发生”。从中可以看出,这种“悲秋”情怀不同于简单的感叹。

凡此种种,即构成了古典诗词悲秋的抒怀方式。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悲秋情结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悲秋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