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耀顺
【关键词】 化学教学;新课程;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77—01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下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主要教学形式而被广大教师广泛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可是,一些教师虽然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可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呈现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无动于衷,有的学生只顾自我表现,吵吵嚷嚷,特别是化学实验课上整个实验几乎由他一个人完成。这些,使课堂气氛很不和谐。有的最终流于形式。怎样使化学小组合作学习高效长久地运行呢?以下,就此谈几点拙见。
一、以高效为标准合理分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在综合考虑学生性格、爱好、性别、入学表现、课堂反应、成绩等因素的基础上分类梳理,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座位按照“等圆”大小排成一个个前后座合起来实力较为均衡的“学习军团”,为分组后开展合作探究做好准备。二是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要实现好(优等生)、中(中间生)、慢(接受知识较慢学生或后进生))之间传、帮、带的优化组合,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率。三是以现在大多数小学的35~40人之间班额为例,学习小组应以5-8人为宜,这样全班分成5-7个。按照领座优先的原则划分小组,便于课堂相互交流讨论,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利于组内成员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撞击,产生新的思想。进而为进行组间交流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教师本人也可以根据需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或自成一组,与学生共同合作交流,起到激发和带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就一定要注意实验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尽量做到每组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有,结成帮扶对子,并且每个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比如要有一位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其他同学主要担任动手操作员、辅助员、记录员、发言员等,在实验过程中各尽其责,人人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这样整个实验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同时,组内成员的职责要时常更换,争取几个实验下来每个成员都能亲手操作、整理、记录、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当组内成员有困难时,其他成员积极帮助、分析、讲解,最终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的目的。
二、恰当确定合作学习的主题
合作学习的主题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主题内容本身和增强小组活动的实践性来加以确定,不是所有的内容知识都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合作,所合作的内容最好取其中的某点,或某一片段,不宜完全放开。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问题与讨论、家庭小实验等都可以有选择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酸和碱》这一课题时,我利用教材中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了12个问题,先让小组合作学习,后抽签,以小组为单位回答(一个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这样效果较好。有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加以整理和重组,这样会成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个主题。主题本身要有教育价值,要具有生成性、互动性和开放性。
三、注重化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在化学教学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对学习小组的评价,让小组中的个体获得积极的心理反应,从而使合作学习不断地开展下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小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并且将评价的过程性材料和结果有选择地载入学生的过程成长记录。在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还是有关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有一定的顺序,学生在探究、讨论化学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有序思维的培养,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会学习。具体可以应用分项量化打分与模糊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小组合作奖”,“最佳个人表现奖”,“最佳创新奖”,“最佳团结奖”等。通过这些措施既调动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增强组内凝聚力,同时也强化了组间的交流合作。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