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拗口的术语、概念,应用文学常识解释,学生易学易记,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举例说明了文字知识、词组知识、古诗词、俗语和成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丰富课堂语言,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学常识 高中生物 教学效果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44
在生物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较为拗口的概念或术语,学生因不理解其意义,致使记忆困难,出现错别字等情况,考试和作业中失分较多,大大影响了生物学习效果。教师在讲授这类概念和术语时如若换个角度,将相关文学常识、朗朗上口的古诗词穿插其中,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自然而然会理解透彻、记忆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文字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生物课的学习中,很多学生由于对字音、字形、字义掌握不清,写不对字而造成失分的情况很多。在实际生物教学中,笔者讲清概念术语意义的同时,针对易错字,明确辨析,让学生透彻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减少了考试失分的情况。
例如,学生往往将构成叶绿体基粒“类囊体”错误书写为“内囊体”。在这一概念讲解时,老师只要讲清楚“类囊体”是类似于袋子的扁平囊状结构,“类”是类似的“类”,学生就不容易写错了。再如,将肽键写成肽健,核苷酸写成核甘酸纺锤体写成纺垂体,反射弧写成反射狐等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讲清这些概念的准确意义,讲清字的含义,强调易错易误字,就会杜绝此类错误的发生。
二、词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生物教学中,遗传变异是非常重要的一章,每年高考都会考查相关知识。在学习遗传知识时,许多同学往往不清楚“男孩色盲”和“色盲男孩”的区别。这时,笔者用汉语中的词组知识详细解释了这一术语:“男孩色盲”属于词组里边的主谓关系,男孩是主要词,说的是男孩中色盲有多少,只需要计算男孩中色盲的人数占男孩总人数的比例即可;而“色盲男孩”属于偏正关系,色盲是修饰男孩的,要求既要是色盲还必须是男孩,两个都是修饰的条件,在计算概率时,两个条件都要考虑上,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这样应用词组知识讲述,既讲清楚了生物知识,又讲清楚了知识的本源,在实际教学中赢得了同学们一片掌声,提高了生物教学效果。
例如,2014年广东省高考理科综合28题中第3小题的第2问:
下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2略):
假如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
显然,此题问的是患丙病女孩的概率,要求既要患丙病,又要是女孩,属于词组中的偏正关系,计算时需算出患丙病的概率为1/600,生男生女各占一半即1/2,两者相乘,则会得到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为1/1200。如果问题是:女孩患丙病的概率是多少?则属于词组中的主谓关系,是女孩中患丙病的概率,计算方法是:由于丙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率一样即:女孩患病率=男孩患病率=总患病率=1/600.
三、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寄情于景,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在生物教学中合理使用古诗词,既可以丰富教学语言,增加课堂趣味性,讲清楚生物知识的同时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如讲授种群时,应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中的诗句,点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黄鹂是一个种群,白鹭是一个种群,显得生动、形象。
2.如讲授群落时,应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诗句),来说明水稻、其他植物是生产者,青蛙等动物为消费者,其他的微生物为分解者,稻田里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落。
3.如讲授生态系统时,应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一幅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画,展现出草原生态系统的繁茂与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4.如讲生态因素时,应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红杏出墙”从生物学角度讲是受到生态因素光照影响的必然结果。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学生来说也有哲学上的教育意义。
四、俗语和成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被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简练而形象化。成语是汉语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俗语和成语约定成俗,人人皆知。在生物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往往事半功倍。
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屹泥巴”,这个地方的泥巴,指的是浮游植物,这样就成功地点出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显然,通过“吃”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捕食关系,形象、生动、有趣,教学效果良好。“一山不容二虎”是常见的俗语,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同学们都感到好奇,在下面窃窃私语,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食物链上后一营养级能量是前一营养级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老虎属于大型猛兽,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消耗能量多,当然占的地盘就大。通过应用分析俗语、成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许多生物知识。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运用文学常识,对提高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生物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朱国梁. 生态古诗的诗性智慧与生态观培养[J]. 生物学教学, 2015(3).
作者简介:
李新正(1975— ),男,生物学学士,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