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秀
摘 要:2012年人人网一篇博客“离理性越近,离灵魂越远”十分流行,文中将理性与灵魂对立起来,认为理性就是指收益最大的计算。博客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理性,通过对理性相关概念的梳理,灵魂与理性关系的论述,指出博客中相应批判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并提出离理性越近,离灵魂越近。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技术理性;灵魂;激情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70-02
2012年人人网一篇博客“离理性越近,离灵魂越远”,分享41 700次,浏览292 006次,可见其流行程度。该博客出自北大一名学生,文中写道:“我似乎计算好了一切,却忘记了,青春、激情和爱,这些东西是无法用理性的尺度来衡量的”,“过于理性的考量,只会把自然激发的冲动和热烈消磨殆尽”,“我悲哀地发现,我向理性走得太快,以至于灵魂已然跟不上脚步”,“所谓‘理性,不外乎是指收益最大,但收益和快乐之间,却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快乐源自灵魂,源自人之本性”,并不由发出和金斯堡一样的感叹“我看到,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理性”。①
乍一看,这样的表达,似乎将灵魂与理性对立起来,“想要离灵魂越近,就要离理性越远”,“在这个科技主宰的时代里,我们太容易相信理性的力量,从而沉迷于功利的计算,以致忘记了灵魂的存在。然而,符号、机械和逻辑终究不能代替情感、体温和信仰。”理性是文明社会发展引以自豪的精神支柱,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为什么在这儿受到抨击,并能引起那么多的共鸣?能引起共鸣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博客中存在的概念混乱使其批判的合理性大打折扣。既然“理性”是博客最核心的概念,我们不妨通过日常使用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技术理性”“形式理性”等一系列与理性相关概念的梳理,来获得一个对理性的全面理解,再来看“相信理性的力量就会沉迷于功利的计算”的论断是否合理,离理性越近究竟会不会导致离灵魂越远。
一、理性相关概念的界定
1.形式理性与工具理性、实质理性与价值理性
所谓形式(合)理性是指一种关于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描绘实然,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以可计算、可预测的结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主要关注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由此建构出工具理性这一概念。工具理性体现了主体对思维客体规律性的认知和驾驭,是去求真,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回答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如何”的。工具理性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所以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由此形成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构成了当今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所谓实质(合)理性是指一种关于不同价值之间逻辑关系的判断,指向应然,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由于它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的价值,是不顾结果如何、条件如何都要完成的行为,主要关注行为目的和结果的价值,价值理性正是由此而来。价值理性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是去求善,要对人类自身与世界关系“应如何”和人“应当是”进行判断。在价值理性视野中的世界是一个人文的、具有意义的世界,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成为重心[1]。古希腊人强调对真理的追求和人的自由,工具理性的终极追求恰恰是价值理性,二者是和谐统一的,同根同生,交相辉映。
2.技术理性
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启蒙理性”,把洛克的经验论和牛顿力学奉为理性的样板,使得理性权威取代神性权威,人们坚信理性世界能带给人类进步和幸福。但是,伴随工业化快速前进的情势,这种理性逐渐发生了嬗变,工具理性开始扩张,从普通理性走向了理性霸权,其表现形态称之为“技术理性”。技术理性在应然的层面上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内在统一,这两个维度辩证统一而不可或缺,然而正是在实然层面上,技术理性的价值理性维度被遮蔽,工具理性被高扬,这种片面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对立,人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提倡的理性就这样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奴役人的工具。马尔库塞率先对技术理性进行了批判:技术业已变成物化的重要工具;它把世界和理性都理解为工具。这种工具理性没有古典理性(希腊理性)的整体和谐,也没有近代启蒙理性的人性关爱,科技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技术本身成为控制工具。工具理性有了崇尚“功利”、追求“效用”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理性与追求价值理性的古典理性渐行渐远。
3.行为理性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邵芳提出,人类理性的完整形态应该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即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的统一[2]。
行为理性就是在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基础上,人的行为进行观念建构的理性形式。价值理性同工具理性本来同根同生、相互依存,行为理性的功能一旦被弱化,就会造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断裂。这必然导致理性的工具化,使工具理性逐渐脱离原有的价值理性基础,沦落到“技术理性”,甚至可以说走到了另一面——非理性的境地。
也就是说,近代人类理性过于侧重“实然”的研究导致理性工具化:及至现代,“应然”应该成为理性把握的重点,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而在当代,人类理性重点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这必须借助于行为理性对“何然”——“应该如何做”的把握。从实然到应然,再到何然,既标志着理性对客观世界把握的逐步深化,也反映了人类理性自身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人类理性经历了工具理性的张扬、价值理性的回归和行为理性的定位。
金斯堡在《嚎叫》中原文是这样写道“我看见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正如博客中所言“理性的缺席通向迷信和疯癫”,理性的缺陷导致疯狂,疯狂会导致摧毁很多杰出的大脑。真正理解了理性,恰恰是对人真正的人文关怀,而片面地强调技术理性,强调理性的工具层面,才真正成为“功利的计算”的“单向度的人”。所谓的“功利的计算”恰恰就是缺乏理性的表现,沉迷于功利而迷失自我从来就不是完整理性的表现。
所以,博客中“在这个科技主宰的时代里,我们太容易相信理性的力量,从而沉迷于功利的计算,以致忘记了灵魂的存在”的论断恰恰是敏感地捕捉到了当今时代过于相信和沉迷于技术理性的现象,看到了理性工具层面不断膨胀的一面,是对理性片面化发展的刻画。与马尔库塞所认为“技术理性物质领域把人变成纯粹的经济动物”不谋而合。这的确走到了人性发展的对立面,“最杰出的头脑”毁于这样的理性一点也不奇怪。在这个层面上,博客中相应的批判是合理的。
但借由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我们能得出的绝非“离理性越近,离灵魂越远”,而恰恰是回归价值理性,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在充满物化和异化的世界里,我们如何真正离灵魂更近呢?行为理性如何把握“应该如何做”呢?
二、灵魂与理性
文中提及这位学生22岁从未经历过爱情,原来出于高考为重、学业为主、志同道合等的考虑,一直自认为是正确的、理性的表现,却在一位女性朋友的“你呀,连青春都没有”这一句话的冲击下,颠覆了原来的价值观,这是否合理?青春与“激情、爱”相等价么?没有爱情就意味着没有青春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更何况,灵魂也并非单单与青春、激情相关。我们首先要对激情与理性的关系进行澄清,再来看灵魂与理性的关系。
1.激情与理性
激情是与理性相对立的吗?“过于理性的考量,只会把自然激发的冲动和热烈消磨殆尽”吗?
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激情应当而且必须相互结合、有机统一。激情是一种力量,能迸发出无穷的能量,真正能实现自我(包括爱情)都是充满激情的人;仅有激情而缺乏理性,难免会陷入狂热,迷失方向,无法实现既定的行为目标。
而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二元划分,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斯多葛学派,他们认为激情或者说非理性情绪,就是情绪掌控的认知,应当要去除的是激情中的非理性部分,才能解决我们心灵的困惑[3]。也就是说,激情并不是外在于理性的,与理性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而是有理性的激情与非理性的激情之分。非理性的激情有很大的破坏性,错误认知带来了太多的心理困扰,如同博客的作者从来不缺乏激情:也曾是个“会不时动动笔杆子的文学青年”,转为经济专业后“每天的辛苦却让我感到充实和愉悦。这段经历让我深切地明白,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爱是多大的一分责任,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怎敢轻言承担?”,为了志同道合的爱一直选择默默坚持,这一切,说明他原来拥有理性的激情。但一句“你呀,连青春都没有”何以有这么多大的冲击力?这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而这种非理性认知主要体现在一种绝对化:要以高考为主,要以学业为重,爱需要有责任的担当,这就意味着与爱情远离,学习与爱情不可兼得,非此即彼。所以要实现真正的行为理性,在观念上进行理性的建构,绝不是抛弃原来的理性认知,去追求他所谓的“自然激发的冲动和热烈”,而是把二者真正结合起来,诉诸理性的激情。成为理性的人,也并像很多人所误解的那样,必须移除各种激情。
2.灵魂与理性
在研究灵魂问题的哲学家中,柏拉图是奠基性人物,他开启了认识论意义上研究灵魂的新进路,让灵魂更富理性精神意义,沿着“求真”和“向善”这两条研究路径向前发展。这样看来,灵魂问题的核心其实也就是“求真”与“向善”。尤其从价值理性的层面来看,理性和灵魂显然不是对立的,无论是在宗教还是在感情生活中理性从来都不是和灵魂分离的,就好比牛顿和上帝是近邻而不是仇敌。所以柏拉图赞叹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自然我们不能把灵魂简单等同于“青春、激情和爱”或者“自然激发的冲动和热烈”。
如同有了金钱不见得什么都行,但是没有金钱肯定万万不行;有了面包不见得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肯定万万不行;有了工具理性不见得什么都行,但没有工具理性肯定万万不行。工具理性的膨胀是理性发展的缺陷,才会导致很多恶果,这不代表工具理性可以或缺。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以工具理性为前提。在政治学里,民主政治必须先有形式上的民主,才能实现实质上的民主。在法学中,必须先有程序正义的保障,才能走向实质正义。在经济学中,必须先有效率追求,才能为公平追求奠定基础。凡此种种,只要有一种价值理性的存在,就必须有相应的工具理性来实现这种价值的预设。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实现就是水中捞月。而没有价值理性的实现,何谈灵魂?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过:“理性,只有当他充分发展和尽善尽美的时候,才能真正称为智慧。”[4]而生命的智慧是我们灵魂的灵魂,因此,笔者认为离理性越近,离我们的灵魂越近。
参考文献:
[1]张永青,李允华.浅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2]陈绍芳.论理性的三维结构——对马克斯·韦伯理性“二维结构”的补充[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3]Donald Robertson. The philosophy of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M]. Karnac Books, 2010.
[4]段小洁.柏拉图的灵魂观及其现代意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