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利用《感动中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途径

2016-05-30 14:25刘志超张红艳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感动中国思想政治素质当代大学生

刘志超 张红艳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着对人生理想追求淡化、注重知识能力,忽视政治理论、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责任意识淡薄等现状。借鉴《感动中国》所彰显的精神内涵引领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锤炼奉献精神、强化责任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们应探索利用《感动中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感动中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一)对人生理想追求淡化

人生理想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人们不断拼搏奋斗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然而,现在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性和趋利性的缺点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加之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发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构建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有些大学生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对理想信念的信仰与追求。在现代社会,有一些大学生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自从二十世纪以来,我们不时会从媒体上看到诸如女大学生傍大款等类似现象,而有些学生却认为“这很正常,每个人追求不同”,这正是缺乏崇高理想的重要体现。

(二)注重知识能力,忽视政治理论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事实,使当代一些大学生注重自身知识能力的积累,却淡化了政治理论学习。他们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扩展自己的视野,敢于毛遂自荐,推销自我,把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业务能力,忽视思想道德建设,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忽视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他们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盲目追崇西化、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国家大事,重视眼前实际利益,缺乏对社会的服务精神。

(三)生活追求新潮, 安逸享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新事物的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的“90后”,他们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面对丰富多彩、色彩缤纷的世界。同时由于受到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冲击,淡化了一些大学生艰苦朴素、勇于奋斗的的传统道德观念,使他们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盲目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他们推崇及时行乐,吃穿多样,互相攀比,超前消费。有些学生把生日及其节假日作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有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也不惜“借钱过好日子”。网上大学生“炫富”“拼爹”事件层出不穷,食堂内剩菜剩饭到处可见,勤工俭学甚至被一些大学生所不齿......这些都显示出当代有些大学生淡化了艰苦朴素的品质,盲目追求高消费,贪图及时享乐。

(四)责任意识淡薄

当代在校大学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样,因此他们思想开放、追求个性、自我意识强。在社会竞争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他们竭尽全力去追求自我价值,却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自己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由于缺乏生态责任意识,有些学生随便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由于缺乏家庭责任意识,有些大学生遇到挫折便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给父母带来无法治愈的痛;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有些大学生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比如下乡服务社区活动等,没有为社会服务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的淡薄对当代大学生的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不利于他们全面实现自我价值,奉献社会

二、探索利用《感动中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途径

每个感动中国人物都有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他所彰显的精神内涵对当代大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力。纵观感动中国的人物感动事迹,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时代推崇的品质、态度、精神和美德,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三峡移民、青藏工程建设者、长征和钱学森等无不彰显着他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濮存昕、徐本禹和丛飞等用实际行动诠释大爱,将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王选、尾山宏和金晶等用行动表达出他们以和为贵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张荣锁、钱学森、杨利伟等彰显了勤劳勇敢、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张瑞敏 陈忠和等用他们的事迹诠释了自强不息、勇敢前进的精神;黄昆、袁隆平、孔祥瑞及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等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彰显创新的魅力;罗映珍、陈晓兰和陈家顺诠释奉献精神,展现责任的精髓;孙水林和孙东林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信义的无价......这些人物和集体身上都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感动中国》是一档以表彰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优秀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品牌节目,他所表彰的的人物和集团身上都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都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如何利用感动中国中的“感动”效应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做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人才是很有必要的啊。

(一)把《感动中国》融入公共课教学中

公共课是指我国现阶段在各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它是对当代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着重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和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重大冲击,现在一些传统的价值取向面临严峻的挑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遵纪守法观念等基本素质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提升显得愈发艰难。 在公共课教学中,融入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可以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本的内容,践行道德规范,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在课上把他们感人肺腑的故事与教材中的理论灌输结合起来,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的内容时,引入王选、尾山宏的事例,还原历史真相,加深对相关内容的了解,这样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深化内心认同感。在课下,让学生们以自己的理解写一些有关感动人物的论文,深化对感动人物精神内涵的解读。把他们感人肺腑的故事与教材中的理论灌输结合起来比单调的理论灌输更加具有时效性,比重复强调更加生动鲜活,寓教于生活,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的激励作用不能忽视。因此,应该把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融入公共课教学,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二)征文、演讲等形式鼓励人们对感动中国人物深入了解

当代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各项活动使自己各项能力得到发展,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征文、演讲和知识竞赛等是最常见的大学社团组织活动方式。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这种方式的借鉴。在观看《感动中国》的基础上,要对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深入理解他们的精神实质,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相互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对了解《感动中国》内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了解和把握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内涵,加深自己的内心认同,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鼓励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践行感动人物精神

理论需要付诸于实践,才能从内心深处认同高尚道德的精髓,真正地践行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内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人们才能得到真切的感受,强化自己对道德的认知。只有认识却不付诸行动,就无法提升道德素养。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去敬老院,孤儿院等,激发学生们的怜悯之心,实实在在的给需要的人以帮助,把自身内在的道德信仰外化为行动。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们对广大人民真正的爱,激发他们为人们服务的积极性。通过组织社会调查、采访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们更加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生的指路明灯,指导自己的行為,为社会做出奉献。总之,把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内涵内化为学生们的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需要实践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感动中国人物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

(四)在学校评选感动校园人物

感动无处不在,感动无时不有,它散落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创造。在大学生活中,我们要想利用感动中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以评选“感动校园人物”为载体,在学校宣传真善美,激励同学们选出自己身边的榜样,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引导和教育。学校也可以以评选标准为指标,向学生发出某种道德上的声音,告诉人们何为善,何为恶,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引导自己的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校园内营造健康向上的浓郁氛围。感动其实很简单,选出身边触手可及的榜样,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更加深刻的领会感动人物的感动之处,并向他们学习,履行自己的责任,从日常生活做起。通过评选感动校园人物,可以让学生们与感动人物近距离的接触,真真切切的体会他们的生活和领会他们的心路历程,让感动慢慢渗透人们的内心深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自动地向他们学习。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感动,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承担自己的义务,争做感动校园人物,以实在的行动服务大家、奉献社会。

一个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与它的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要让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品格,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兴旺。因此,我们应以《感动中国》为载体,应用感动中国的“感动”效应来激励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吕洛乐,端木凡昌.浅谈利用《感动中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青春岁月,2011,(6).

[2]张雷,葛东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培养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陈海燕.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德育价值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0.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刘志超,1989年4月,女,山西省大同市人,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决策;

第二作者:张红艳,1990年2月,女,河南省商丘市人,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感动中国思想政治素质当代大学生
秦皇岛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二元制”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评标准探索
“感动中国”,“感动”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