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雯
摘要:探讨和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为出发点,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1-0081-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腾飞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基于工业文明的基础发展而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一种补充。在传统工业化时代,人们只要提及文明,只是一味联系到人,单纯从人的角度出发,一味考虑人的地位和作用,并且一味地想着利用自然来创造出价值财富,而忽视了自然。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所谓生态文明里面的两大核心就是人和自然,而这里的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前,人们处于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给生态造成了无法修复的损伤。马克思在19世纪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引起人们对传统工业文明深刻的反思与质疑。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深刻剖析了人和自然存在的辩证关系,并指出工业文明的局限,为后人走向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即使在当下,其思想和观点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一)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物质的基础都来自于自然,个体的人和整体的自然在生存过程中是辩证存在着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地给自然作出一个定义。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然,是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自然,是作为人的环境的自然,是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是作为生成演变或消逝的现象和过程的自然。[1]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基于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所谓生态文明里面的两大核心就是人和自然,人依赖于自然存活,自然需要通过人来体现其价值。
(二)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
传统的马克思自然观中,马克思辩证地分析了自然和人的关系,也解释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但是马克思自然观只涉及丰富的理论内容,缺乏实践进行验证。而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人和自然可以和谐共处。这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一种补充。在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发展轨迹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构思,其目的是为了建设更好的生态文明国家,给予公众更好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让人和自然得到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实现全面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问题蕴藏对经济造成的危机
早在20世纪80年代,《自然》杂志就曾对生态文明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提出生态问题之中蕴藏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会对社会、经济、环境等造成一系列的危机。地球的内部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有限的自然去供给无限的需求,这种关系十分不平衡。在未来的某个临界点,就会发生颠覆式的危险,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危机,引发多种矛盾的发生[2]。时隔30年,地球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少,很多已经接近枯竭,这势必会导致依赖资源发展的经济受到大幅度的冲击,从工业到服务业,无一能幸免。
据2013年社科院的统计分析,目前,国人仅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已经累计达20多个亿。这还是光餐桌上所产生的浪费,其他的错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生态问题,更为严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灾害的发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错误的生活观念,比如生活的铺张浪费,不注意科学发展和循环利用。合理地安排设施,注意产业彼此之间的合理循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
(二)生态文明问题导致环境的恶化
生态文明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生态环境。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人类可适宜居住的地方越来越少,也导致人类生活质量的下降。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当然在生态环境恶化到极点的时候,人类的文明也将走到尽头。
由于目前许多人缺乏生态文明的理念,从而导致环境在无知的情况下逐渐恶化。目前大片土地暴露在酸雨覆盖区内,水土沙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北京和河北等地连续数月发生雾霾天气。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在全球污染最为严重的10个城市中已经占据了7个。[3]这些数字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生态问题刻不容缓!
四、加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经济的建设
人类的文明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此,在当前社会模式下,合理地推动经济建设,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而生态经济的建设,应该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客观地处理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合理推动经济的发展,万不可一味地追求高速度的增长而牺牲生态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业模式,注重生态的发展和转变;大力推动创新性经济发展,鼓励环境友好型行业发展。创新性经济对自然资源依赖的程度较低,所产生的附加价值却较高。合理规划经济发展框架结构,明确每年的经济增幅,控制好经济增幅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让经济做到可控,资源做到可生,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教育的建设
教育是知识和文明的一个枢纽,文明的发展需要教育来支撑。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足够的人才储备,也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这个时候,生态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关键的。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不难发现,世界绝大多数生态文明建设程度较高的国家,其国民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公民素质程度较高。因此,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教育的支撑培养 [4]。将新加坡和我国的生态教育的多项数据进行对比,新加坡的四所高校都开设或增设了生态文明的相关专业,并且,对于普通公众,从小开始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在我国,截至2014年4月的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多的民众不知道生态文明这个概念,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民众并没有将垃圾进行分类。由此可见,加强生态教育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
与此同时,政府可以积极对百姓增设免费的生态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百姓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保护。除此之外,我国在生态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用可持续发展观来对产业转型进行合理布局。
3.生态法制的建设
我国目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还十分薄弱。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不断涌现出新问题,因此进一步完善法律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第一,要确定立法理念。在生态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法律约束有时候往往是站在对立面上的,但是经济是可以再发展的,而不可再生资源是不可以重新生产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理念。第二,寻找现存法制中的漏洞。我国目前的司法体系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国家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可以建立预警机制,列举可能发生的后果和意外,并针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来制定相关法律,预防意外的发生。第三,提升法律的威慑力。法律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和个人无惧法律,归根结底,是由于法律的严惩力度不够。[5]因此,提高法律威慑力,加大量刑力度,对生态破坏做到零容忍。
(二)以生态文明的建设来验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正确性
自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诞生以来,对当时人们的思想冲击很大,很多先驱希望能够像证明数学方程和物理原理一样,来验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正确性。工业革命的爆发,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让世界的经济走上了繁荣,但技术的发展,让人类产生了自我膨胀,藐视自然,违背自然,大幅度地索取自然,最终导致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法则,这是从反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正确性。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这个理念,多年来,各级政府致力于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改善人类生活的环境,积极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成为当下政府和公众在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理论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在行动上也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来不断地验证其正确性。[6]
(三)以科学的态度来建设生态文明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教育
在当代社会,我国赋予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新的定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建设生态文明的第一步,应该对公众进行理论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改变民众的思维观念,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依,认真贯彻中央制定的每一项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工作,最为关键的是加强理论指导,转变公众的思维观念,认真落实保护生态文明的每一项行动。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除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有效地遏制环境的恶化,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就当前而言,公众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十分肤浅,可持续发展的定位也不是十分准确,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公众的理论教育,让公众充分理解生态文明的涵义,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当理论教育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实践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做到科学地建设生态文明。[7]
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同发展
在过去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国存在着很多体制上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实现社会文明、经济文明、环境文明三者的共同发展。第一,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带头作用。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义务和必要去建立相关合理制度,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让这些制度和法则约束不文明的行为。政府还有必要帮助公众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且提醒公众,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充分征求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中的意见,听取百姓对有关制度的批评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积极采纳合理意见,加以改善。在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很多的市民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和盲区,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公众进行解疑,并帮助他们走出误区。第三,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利益需求,比如公众和政府之间存在不同的立场,社会成员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经济和环境发展存在一定的相互对立的问题等等。因此,在建立相关制度的时候,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方的利益,做到最佳的平衡,从而尽可能地保障各方利益。第四,有效地利用媒体和舆论。媒体和舆论在一定的程度会影响市场前进的方向,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问题。合理地利用媒体普及教育,就显得方便便捷。除此之外,媒体还可以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科学和技术问题。让公众充分了解生态建设的步骤和规划,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提高。
3.完善体制,借鉴他国发展模式
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着手建设生态文明的体制,截至20世纪70年代,欧美日韩等许多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领域的各项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并且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因此,在建立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时候,不妨借鉴他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来完善和充实自己的发展体制。在北欧国家,除了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建设与保护生态文明之外,全民参与保护,更是北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特色。除了政府参与建设生态文明之外,国外还有大量的公益社团机构。这些公益社团机构根据当地经济的类型和生产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和建设的建议。在日韩等亚洲国家,政府则建立保护和发展生态文明的激励制度,对相关个人和企业进行量化奖励,也取得一定的成功。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着手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着手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但是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经济、生态教育和法制还不是十分完善,需要积极改进。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出发,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探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以期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岩佐茂,俞可平,冯雷,等.环境的思想与伦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5-28.
[2][美]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62.
[3]王宏斌,俞可平.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4-37.
[4]沈立江,马力宏.生态文明与转型升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1-44.
[5]Foste J.B.zoology Against Capitalism[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2:18-29.
[6]姚和平.试论构建“生态文明”的科学方法[J].科技创业月刊,2010(2):45-46.
[7]巨乃岐.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兼论自然生产力是后现代生产力的核心范畴[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4.
Abstract: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we must take Marxs view of na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combine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idea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arx doctrine;view of nature;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