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雄
摘 要: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更趋激烈。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正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础和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系统梳理中西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出三点结论和展望:理论性“扬弃”存在许多空白;实践性“完善”尚需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论的“集成”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28-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而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以话语的有效性为基础和前提。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相互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更趋激烈,提升话语有效性并掌握话语权面临全新的挑战。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正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不仅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础和前提,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研究不仅应成为美丽的“理论悬壶”,更应找到立德树人的“济世良方”。因此,聚焦话语有效性,系统梳理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夯实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西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研究,西方话语理论中有所涉及,其中,哈贝马斯在普通语用学中关于话语有效性论述最具代表性和理论借鉴意义。
(一)还原理论逻辑:话语有效性理论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最底层基石
话语有效性理论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具有奠基石的重要作用,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最底层基石。普通语用学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石。还原哈贝马斯的理论逻辑,批判理论之“批判”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切入点。他超越了霍克海姆、阿多诺等人批判局限,在批判社会之前反思批判理论本身,由此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为切入,确立了交往理性合理化的理性重建,进而确立以主体间性和对话为核心的交往行为理论,并由此对交往行为理论在生活世界理论和商谈伦理学的二维展开。而普遍语言学恰恰是以主体间性和对话为核心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石。正如《交往与社会进化》英译本作者托马斯·默伽塞所评价的那样,普通语言学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和社会批评理论的“最基层的层次”,是“关于交往的一般理论”[2]。
哈贝马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本质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劳动的“合理化”导致了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的“合理化”凸显,劳动越来越“进化”为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进而使科学技术获得了某种“准独立性”,“异化”为统治人的力量,把人与人之间的“主体——主体”关系降格为物的“主体——客体”关系,使人“异化”为符合技术社会要求的工具,全面屈服于技术社会的统治。因此,要扬弃科学技术的异化关键在于恢复交往行为应有的地位,建立合理的交往模式,以交往来取代劳动在传统社会理论和传统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来消解科学技术的准独立性和异化。
而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何以可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哈贝马斯创立了普遍语用学。因为交往行为与劳动的区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一种工具理性,而是一种语言理解行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以语言符号为中介,以语言普遍性的规范为基础的交互性作用。在哈贝马斯看来,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是以语言普遍性的规范为基础,以语言符号为中介,通过语言符号、对话来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共识,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可见,普遍语用学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基石。
再深入一层,主体之间又是如何通过语言符号来达成共识和理解,如何使一般负载着行为的交感成为可能呢?这里有一个必备前提条件就是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遵循相互认可的言语的普遍有效性要求。因此,哈贝马斯的普遍语言学中关于话语(或者说言语)有效性的理论是基于解决这一问题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话语有效性是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见,话语有效性理论不仅是普通语用学的基石,更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最底层基石。
(二)剖析理论内涵:话语有效性理论的四点思考
哈贝马斯的话语有效性理论开启了话语有效性研究的新视野。他围绕说者、听者、言语、语境等要素对话语有效性进行了系统阐述。哈贝马斯的话语有效性理论是以话语者主体必备的三种“交往性资质”为前提,以话语者在四个对应关系中的“四点要求”为基础,以“理想的言语情景”为理论边界,以建立“合法的人际关系”为目的的理论体系。
1.话语有效性的前提:说者应具备“三种交往性资质”
在哈贝马斯看来,话语有效性的实现具有主体资质要求的前提。成功的交往行为要求交往参与者必须具备遵循这些话语的有效性要求而进行交往的“交往性资质”(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也是达成话语有效性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话语参加者主体必备的前提要件。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选择陈述性语句(to choose the propositional sentence)的能力;二是言说者本人的意向(to express his intentions)的能力;三是实施言语行为(to perform the speech act)的能力。哈贝马斯指出:“在这些决定并非依赖于特定的认识性先决条件,以及改变关联域就将导致一般性语句中渗入呈示、表达和合法性人际关系等普通语用学功能的程度内,上面三条表述的东西,正是我所谓的交往性资质,为此,我才提出了普通语用学的研究建议。”[2]这关于话语者主体的三种交往性资质阐述对于我们着力提升话语者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话语有效性的基础:对应关系中“四点要求”
哈贝马斯从宏观视野对话语有效性进行了审视,认为话语有效性基础涉及四个基本领域:语言、外部自然、内部自然和社会,并在言说者的四个对应关系中阐述了话语有效性基础的四个要求: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一是在话语者与语言的对应关系中,其要求是可领会性,即言说者必须选择一个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能够相互理解。二是在话语者与外部自然的对应关系中,其要求是真实性,即言说者必须提供一个真实陈述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分享说者的知识。三是在话语者与内部自然的对应关系中,其要求是真诚性,即言说者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说者的话语。四是在话语者与社会的对应关系中,其要求是正确性,言说者必须选择一种本身是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之,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在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可见,话语有效性的生成基点在于话语者遵循话语有效性基础的四点要求。
3.话语有效性的边界:把握“理想的言语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话语有效性生成涉及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哈贝马斯普通语用学中话语有效性阐述则是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只是在语言运用上所做的抽象思考成果,带有一般和基础的性质,是排除了其他影响因素的“理想的言语情景”,这是哈贝马斯话语有效性理论的边界。话语有效性是哈贝马斯在“理性的言语情景”范畴中论述的。因此,借鉴哈贝马斯话语有效性的理论成果的关键在于理解把握“理想的言语情景”。理想的言语情景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话语参与者必须遵守话语有效性的四点普遍规范要求和话语参与者所必备的“三种交往性资质”。
4.话语有效性的目的:建立“合法的人际关系”
哈贝马斯强调话语的四个有效性要求涉及四个基本领域,即语言、外部自然、内部自然和社会。依据上述四大要求而展开的语言理解活动包含着三重交往关系:一是言说者“与作为现存物的总体性的‘外在世界的关系”。二是言说者“与作为所有被规范化调整了的人际关系(在一个给定的社会中,它们被认为是合法的)之总体性的‘我们的社会世界的关系”。三是言说者“与作为言说者意向经验之总体性的‘特殊的内在世界的关系”。这三重交往关系的核心是建立合法的人际关系,即确立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在哈贝马斯看来,合法的人际关系是特指确立言说者的主体性,通过语言并遵循话语有效性的普遍规范而建立起来的平等的、合理的主体间性结构,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的交往关系。哈贝马斯指出:“这里直觉式给出的,乃是一种交往模式,在其中,语法性句子通过普遍的有效性要求,被嵌入人与现实的三种关系之中,并由此承担了相应的语用学功能:呈现事实,建立合法的人际关系,表达言说者自身的主体性。”[2]
二、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基本成果
截至2014年12月19日,国内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专著有三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探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以论文题名中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相关学术论文有109篇,其中包含“有效性”的相关学术论文只有四篇。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研究成果比较少,缺乏系统,而且散见于各相关论文附带阐述中。这些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为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奠定了有益的基础。系统总结国内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研究成果,重点在话语有效性和话语实效等两个大方面进行探索。
(一)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相关成果
国内学者们聚焦话语有效性,主要从话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接受角度、话语重构等相关角度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
有学者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有效性的因素入手,认为话语传播过程是由话语传播者、话语受传者、话语讯息、话语媒介、话语反馈五大显性要素构成,并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有效性的对策: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最佳传播者”队伍,强化传播话语优势;注重话语传播的环境影响,强化对话讯息把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整合能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运行体制,实现话语传播工作程序化[3]。有学者认为,从接受视角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主要在四个方面:满足话语需要、优化语境、准确表达信息和及时提取反馈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话语发出者只有在全面把握并合理满足接受者的话语需求,在优化话语语境的基础上准确表达教育信息,话语接受者才能正确理解并有效接受发话者的话语意义和话语意图,才能给发挥者以语言和行为上的反馈,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的有效性。”[4]有学者则从有效性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进行了探索。她阐述了有效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的必要性和过程。她认为,有效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过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对象及教育方法等参与的全过程。有效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构主要是三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从“旧我”走向“真我”,应从“迷离”走向“自醒”,应从“被动”走向“自主”[5]。有的学者则是从普通语用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陈述内容上失去其真实性、在言语意向上失去其真诚性、在人际关系上失去其正当性。并指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三点对策。从文本范式到人本范式:回归生活世界;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变革思维方式;从独白灌输到对话交往:提升交往能力[6]。
(二)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的相关成果
国内学者们聚焦话语实效,主要从提升话语实效的话语逻辑、话语转向、话语体系建构等相关视角进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有学者从增强实效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进行了分析,认为教育主体、话语和语境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的基本单元,主体相适、话语建构和语境契合是其内在运行机制;话语转译是话语单元之间的关系力量。并指出:主体相适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向实效的核心;表达构建是其通向实效的基础;语境契合是其通向实效的要求;话语转译是其通向实效的关键[7]。有学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话语体系不完善的归因主要是教育者的话语霸权和话语专断。实效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在于构建和谐共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解决的策略在于:一是回归现实生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二是消除话语霸权,实现受教育者的话语权的回归;三是涵容优秀话语,增强话语体系本身的实效性;四是加强话语融合,拓展网络思想教育阵地[8]。有学者认为,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效缺失”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进行五个方面的转向:生活关怀、理论魅力、平等沟通、情感共鸣和实效指向等,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9]。
三、结论与展望
系统梳理中西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以往理论研究,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而问题关键是如何对以往中西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批评吸收、继承和发展。这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理论批判吸收,即理论性“扬弃”;二是实践性“完善”;三是围绕话语有效性,统一理论性“扬弃”和实践性“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论的“集成”建构。基于前面所述得出以下结论和展望。
(一)理论性“扬弃”存在许多空白
中西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理论性“扬弃”亦存有许多空白。首先,当前研究对西方话语有效性理论和德育有效性理论的理论性“扬弃”存有许多空白。一是西方话语理论揭示了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研究无疑开启了一个新视角。西方话语理论中关于话语有效性的研究成果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研究提供借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属于意识形态,更属于教育话语范畴,梳理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发现,对西方话语理论的批判吸收,仍然存在许多空白。二是西方在德育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无疑提供了多元视角,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但遗憾的是这些理论并未太多聚焦话语有效性,这需要我们从话语视角努力探索并加以批评吸收,而这方面研究仍然存在许多空白。其次,系统梳理总结国内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研究成果,除了对西方相关理论的批评吸收存在许多空白之外,还存在不少研究空缺和不足。一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概念界定存在空白,概念不清,有待深入研究。二是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运行机制研究有待深入。三是从主体间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不够,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生成要素认识不清,有待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四是系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历史,阐述党关于话语有效性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待加强。五是挖掘中华民族特色的话语历史传统,用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方面有待深入。
(二)实践性“完善”尚需努力
实践性“完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确立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导向,增强理论研究成果对具体实践的指导完善;二是确立实践升华的理论化研究。首先,从确立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角度看,一是纯理论研究偏多,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不够,针对学校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实践性研究不够深入,聚焦话语有效性研究有待加强。二是紧扣时代和社会发展,对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媒体里话语有效性的研究不够深入,亟待提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功能。其次,从确立实践升华的理论化研究角度看,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理论实践检验问题和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等方面,有许多研究空白。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实践性“完善”上尚需努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论的“集成”任重道远
目前中西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已经具备相当丰厚的基础,围绕话语有效性,统一理论性“扬弃”和实践性“完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论初见曙光,但距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论的系统“集成”仍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可谓任重道远。首先,理论性“扬弃”上主要涉及解决四大问题:一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西方话语有效性理论的德育化“扬弃”。二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西方德育有效性研究成果的话语化“扬弃”。三是基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基于中国实情,系统总结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研究成果的综合性“扬弃”。四是既基于中国国情、文化传统背景,又对接世界时代话语传播趋势,彰显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的系统性建构。显然,在这四个方面,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其次,实践性“完善”有待深化。如何把理论性“扬弃”的成果,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升华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论的理论构建,并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检验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论的科学建构。其三,尽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也面临理论性“扬弃”、实践性“完善”以及在统一前两者基础上的“集成”等诸多问题,系统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论可谓任重道远,大家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李璐,元林.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有效性的因素与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3):118-121.
[4]何理.接受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分析[J].学术论坛,2010(11):28-30.
[5]孙丽芳.论有效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26-29.
[6]洪波.普遍语用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9):116-120.
[7]杨建义.增强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78-80.
[8]敖成兵.实效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4):12-14.
[9]邵献平.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中介[J].延边党校学报,2010(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