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蓉 张旻
过去的我是一只不知疲倦的鸟/一朝醒来我突然变成了一棵树/一棵再也不走/再也不顾盼/再也不漂泊/再也不浪漫的树/从鸟变成树/是一种痛苦/一种失落/一种悔悟/是与天地的默契/也许我会天长地久站成一块化石/也许我会站成一道风景。
——《风景》
我一直推崇泰戈尔对教育的诗意的诠释。他说,教育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这簇小花,虽然弱小,但浑身焕发出澎湃的生命活力。教育不也如此吗?无论是高贵,还是低贱,只要是生命都要让它绽放。
——《教育是什么——一所学校的百年故事》
在教育界,提起诗人校长柳袁照及其创办的“诗性教育”,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手头有好几本柳袁照先生的著作,一本是诗歌集《柳袁照诗选》,一本是教育类散文《教育是什么》,另一本《老什物》则是杂文集,可见作者涉猎之广。他的诗歌内容积极向上,表达一瞬间的意象,而散文则透露出怀旧之情与淡淡的忧伤。拜读完著作后的感觉,正印证了坊间对于柳先生的印象:他首先是诗人,其次是语文教师,最后才是校长。一个冬日的上午,我们走进苏州第十中学,这所美丽古典的百年校园被称为“最中国的学校”,它深藏在一条小巷中,校园内曲径通幽、美石奇崛,如同一座苏州园林。这里是苏州织造署遗址,据说康熙和乾隆下江南时都曾在此驻足。在柳校长的办公室里,我们有幸聆听他对于诗歌、教育、生命的感悟,在回顾和对话中,获得一种历久弥新的美的体悟。
诗人校长:阅读分为三步——读书、行走、对话
你无法想象诗歌对柳袁照的影响有多大,他说他这一生和诗歌息息相关,诗性的文字对他的写作和做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学时的柳袁照就特别喜欢诗歌,那时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农村的一所学校教书。很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篇谈诗的短文,内容大意是说诗歌有可能会让年轻人一事无成。他吓得一身冷汗,从此把诗歌丢在了一边。那时的他27岁,已经做了5年语文教师。此后,他专心做教师、大队辅导员、政教主任。并开始写一些教育教学类的文章。那时候的柳袁照就发现,自己的文笔和别人都不一样,由于之前大量读诗歌的原因,就连他的论文都具有了诗意的色彩。他屡屡在竞赛、论文写作、案列征选中获奖,而且常常是全国最高奖。由于表现优秀,年轻的他被调至苏州教育局工作。
在教育局,他完全抛开诗歌,开始大量阅读政策法规类书籍,这一干就是11年。之后,他又回到了熟悉的十中校园,任职校长。回到学校之后,他发觉自己热爱诗歌的天性重新又被唤醒。2011年新春的第一天,柳袁照在校园值班。新春的第一朵花盛开在校园里,老树上的旧枝也绽开了新芽。此时的他内心饱满,对这个校园充满着爱的、感恩的情绪,满眼是美景,如苏州园林般的画景,他感觉需要对每个与这个园子有关的人交流、倾诉,便写了一首小诗《在这个园子里,遇上你,是个幸福的开始》。
可以忘记许多事情/这个事情不可忘记/那个春天/那个突然到来的早晨/在这个院子里/我遇见你/真是个奇迹/没有比这朵花/更雅致/更浪漫/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每棵树都郁葱/每块石头都有生气/每个人都露出笑靥/我知道/从这个时刻开始/从我在这个院子里/遇见你开始/从这个早晨开始/从这个春天开始/是我幸福的开始。
如今的柳袁照对于阅读很有自己的见解。他的办公室里堆着上千本书籍报刊,有《帕夫雷什中学》《中国摄影》《芥子园画谱》《共和国书法大全》《世界诗库》《西方的智慧》《领导论》《语文地图》《郑板桥书画》等等,什么类型的都有。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一定要多读经典名著,不要看全集,要看选集,因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好的作品就是那两三篇。孔子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他甚至举了例子:“比如当代散文,我最喜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关于母爱的故事;龙应台的作品我认为最好的是短文集《目送》,而这本书中最好的一篇也是《目送》。”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作为校长的柳袁照即便每天再忙,也会抽出零碎时间阅读。只要不外出开会、参加活动,每天都是早晨七点到达学校,六点以后离开学校。在学校做校长,也做老师,教学生语文,也与学生一起读书、写作。做教育,也做文化。他笑称自己是用整块时间做校长,用零碎时间读书写作做文人。
他去过很多地方,杂文集《老什物》中收集了他去各地行走的感悟。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读书不行走,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他始终都在大地上行走,去过的无数地方都给了他触动与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讲“行走”也是“阅读”,只是从阅读书本,转向阅读山水、阅读风景、阅读人世百态。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有生命质感的人、有生命质感的老师。在书本中能感悟生命、感悟人生,在行走中更是如此。
他的阅读包括两类,读书和读世界。而阅读需要对话,和这本书这个地方对话。之后记录下来,就是表达。因此对于他而言,阅读分为三步:读书,行走,对话。他是一个勤奋的文人,一位高产的作家。自从2002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凝眸苏州教育》之后,基本保持着一年出一本的速度,先后出版了《凝眸苏州教育》《旧雨来今雨亦来》《我在最中国的学校》《感恩蔡元培》《清泉石上》等文集。我们问他“这么多著作中最心仪哪本”?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未来的那一本。”
诗性教育:直抵心灵的教育
关于“诗性教育”,他自己是这样说的,“诗人”是误打误撞当上的,语文教师和校长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事业,而“诗性教育”,则是诗人和校长这两个身份碰撞之后迸发的理想。
当大部分校长还在追求学生成绩时,柳袁照心中就有一个愿望——“在微观的学校领域,实现我们民族的宏大理想”。对他来说,这不是一句大话与空话,他一直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他时刻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你要做整个的校长”。
2009年,柳袁照参加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旨在培养教育家的“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为期三年。从此他边当校长,边研究,在全国一流专家的指导下,总结办学经验,提升办学层次,找到了一条校本实施与深化素质教育之路,被概括为“诗性教育”。
谈及“诗性教育”的内涵,柳袁照回忆说,数年前,他去了挪威的奥斯陆人体公园,看到了被称之为生命支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欲望,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让人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赤裸裸的真实,瞬间带入千古荒原。那一刻,我站在生命支柱的底下,我感到我站立在太阳的底下了,我似乎真的成了太阳的一个裸孩子。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但又充满力与美的超然世界之中。”这些文字,是他离开人体公园,当晚在挪威的旅店里留下的文字。那种真、那种美、那种超脱,深深留在了他的记忆中。现在想来,当时的这一切与他以后提炼“诗性教育”,并赋予“诗性教育”内涵为“本真、唯美、超然”不无关系。
“诗性教育”的定义是什么?他这样解释,所谓诗性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树立他们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涵养具有人文意识的创造、创新精神。诗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诗性的人,应该是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创造力旺盛、精神世界丰富的人。
“诗性教育”提出后,得到了全国基础教育界,包括理论界的高度重视,认为这是解决当下基础教育存在的很多弊端的一条值得探索的路。2010年,《中国教育报》就以《柳袁照,诗性教育的先行者》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现在,“诗性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教育名词,据百度统计,累计使用此概念的已达四亿多人次。
难能可贵的是,“诗性教育”不仅仅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某一个领域推进,而是在整个学校教育领域践行。课堂、课程、管理、校园、教师、学生等等方面,都涉及到了。首先,把“本真、唯美、超然”的思想渗透在日常教学当中。其次,在主导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体现个性,创造性地实施校本课程。最后,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体现教育和文化的意义。
在“诗性教育”的滋养下,苏州十中每年5月“放飞青春”、10月“我和我的祖国”校园诗会,已成为经典活动;学校首创的“全国中学生诗会”覆盖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还成为省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创办了诗歌文化杂志《西花园的风雅颂》,出版《我坐在窗前》《诗海巡览——全球视野中的古今诗歌》等一批校本诗歌教材。
让柳袁照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学校大力开展“诗性教育”,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蒸蒸日上。在他看来,“诗性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快乐、自由的状态下,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能提升的。
采访结束后,我们和柳校长互相加了微信。他向我们介绍他最近写作的新动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看图说话的小短文,用手机写作。内容或是发表某一情境下的感悟,或是根据一幅配图发表哲理化的感想。他觉得这种方式可以部分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行走。最近,他准备将这些小文汇编成一本书:《看图说教育——柳袁照智慧小语》。我们惊叹于他的与时俱进,他具备诗意和古典的气质,更能让理想照进现实,脚踏实地。“阅读是读前人读历史,其实也是读自我读当下。阅读是自我进步的全新的方式。”在回宁的动车上,我们还在思索着他的这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