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可新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对其中每一种活动形式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单就辅助性课中活动这一形式作一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辅助性课中活动;做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78
一、基本认识
在大力提倡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与方案的实施,如何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而艺术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中心任务。语文教学活动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有着丰富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对其中每一种活动形式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单就辅助性课中活动这一形式作一探讨。辅助性课中活动主要是指利用课首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自我训练,以日积月累、共同提高为目的的课堂活动形式。许多教师多年来已摸索出一套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开展这一活动:如课前三分钟练字、朗读、背诵,五分钟说话、演讲,每日读报、摘抄、名句欣賞等。开展好课中辅助性活动,除具有所有教学活动的共性特征外,由于它一般安排在课前,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起到了缓冲与过渡的作用。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结构,打破教师一上讲台就讲,且一讲到底的沉闷局面;针对个性各异、层次不一的学生群体,特别是那些起始年级的同学,长期地、有目的地开展这一活动,能够培养他们的胆识,丰富他们的知识,训练他们的能力,使得他们在互相带动中共同促进,日渐成熟。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具有个性、切实可行的做法来。
二、做法探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开展辅助性课中活动中,笔者总结出八个字:“不拘一格,重要积累”。“不拘一格”,是针对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而言,“重在积累”,是就活动的目的和特性而论。换言之,就是凡能达到积累目的的内容和形式都可采用。
1. 具体操作
(1)学生一人上台演说:在每节课开课前3-5分钟,以座位号为序轮流安排一个学生走上讲台演说(如有写的东西,可利课间抄在黑板上,如一道习题,一首古诗等)。内容要求要紧扣教材,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实用新颖,有创造性。学生在遵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自由选择演说内容,据其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三大类若干小类:
①介绍型:知识窗口:字词知识、修辞知识、语法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的某一点介绍。方法信息:谈谈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经验体会,发布有关语文教学与考试的信息。佳作推荐:把自己认为好的作品推荐给大家,并简介其内容。
②编创型:习作园地:将自己的习作(小诗、散文等),读给同学听。精彩赏析:对自己认为精美的诗文或其中精彩片断进行赏析。习题解答:选择典型例题对其题型特点,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方法逐一讲解,做到触类旁通。
③演艺型:才艺表演:即兴演讲、诗歌朗诵、口头作文、单口相声、讲故事,讲笑语等。
课内主持:学生以主持人的角色就学习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引发讨论,互相质疑,可采用趣味问答。知识竞猜等多种形式。
(2)学生三人评议,其中一人发言点评:每节课指定三个座位相邻的同学作评委。从演说者的姿态是否大方、自然,语言是否准确、流利,内容是否确切、实际、有创新三个方面进行评判。按照其选材的难易程度及性质区分打分:介绍型满分5分;编创型5-8分-10分。然后评委中一人站起来代表发言,对演说者在不同方面的是非优劣进行点评。
(3)教师点拨总结:教师就学生的演说和评论情况进行总结,肯定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及发展方向等。
(4)课代表记录结果作为评奖依据:课代表当堂记下演说者的得分情况(对演说内容及所用时间,评论情况均可作简要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累计积分,一学期进行完后据情况评选出“最佳活动选手”,进行奖励。
(5)学生四——五人课后办报以供评奖:要求一周内活动过的那四、五个同学在周末将自己的演说内容编排组合,插图补充,以手抄报的形式办成一份《语文小报》,张贴在教室里的墙报栏内,供同学们平时翻阅。每进行完一轮后,评出班级优秀小报进行奖励。
2. 可行性分析
以上作法是否可行,表面上看,是比较杂乱的、无序的,缺乏层次性与集中性。但事实上只要按要求去做(因为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均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如高三学生和高一学生选取内容的侧重点就不一样),问题是不存在的。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如下特性:
(1)整体性与综合性——活动着眼于全体学生:每节课一人演说,三人评议,其他同学听记,一周内四——五人办报,全班受益;内容上从知识的点点滴滴到能力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呈现出语文学科综合性极强的特点。
(2)灵活性与激励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或易或难,或解说或表演,自由选材,并分等级评分,分段奖励,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延伸性与巩固性——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天功。讲台上短时间的演说,学生要在课前准备好长时间,并能在课后作出反思与改进;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评,课后办报无疑是最好的巩固性作法,防止学生的演说成果成了耳旁风,成了过眼烟云。
(4)训练性与积累性——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自我训练,在训练中提高语言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其中的积累性,是最重要的一条,“积累”是整个活动的目的与重心。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积累”对于语文学习最为迫切的需要。具体来说,长期开展此项活动,可进行如下几方面的积累:①知识性语言性积累——各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对精彩名段、文章等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②思维性技能性积累——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辨别思考,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生发联想,思维发式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学生进行介绍点评、讲解赏析,创作表演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③品质性情感性积累——学生从不敢讲到敢讲,到放胆讲,培养了他们勇敢坚定的品质;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相互感染、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3. 实践心得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的做法。这样做,是基于如下几点考虑的:
(1)语文教改步履艰难,得找个突破口:语文教改喊了这么多年,但“少、慢、差、费”的现状并未多大改变,教师为传统的、陈旧的教法所累,为考试所累,为各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检查所累。笔者所处的是内地一所县城的重点中学,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班额大,学生习惯于知识的灌输,缺乏能力训练,以开展好辅助性课中活动作为教改的突破口尤为必要。而在活動中单纯地让学生作知识性介绍或演讲,缺乏巩固与激励方式且流于形式的作法是必须改进的。
(2)有感于大奖赛的形式:近年来一些电视台相继创办了一些大奖赛活动,让选手们登台亮相,进行才艺表演和素质考核,评比选拔,发现和培养了大批新人。在教学中我们不妨一试;教师好比是大奖赛的总导演,设计师或策划者,学生是选手,是演员,是评委,是观众。一节课45分钟给出3-5分钟让学生练一练,把三尺讲台给学生站一站。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3)活动异彩纷呈,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成绩是喜人的:就某一学年来说,笔者上半学期所带的高三级学生在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后,活动中他们侧重于交流高考信息,应试方法及心态等,并作了大量的习题讲解,学生普遍受益匪浅;下半期所带的高一新生刚进校时侧重于谈他们想家的感受,对新生活的向往,在感情的交流中常常引起共鸣。如其中一个班有个同学作了题为《永远不要放弃》的演讲,针对性强,富有感染力,不少同学为此打动,纷纷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表示在学习生活中永不气馁,奋发向上。还有一个班的同学连续一周对热门话题——环境保护展开讨论,达到了铸魂启智的效果。过去的三年中,笔者坚持这样做(尽管一开始的做法并没有这样完善),所带班在当年的会考和高考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4)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教学要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专门编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而开展辅助性课中活动让学生登台演说,正好能把这一训练内容渗透其中,相得益彰。
(5)教师能从中获得新的东西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学生的思想是鲜活的,他们的活动能给教师的身心注入新鲜的血液;当看着一个个走上讲台的学生,动作或笨拙或自然,见解或肤浅或深刻,并且一天天走向成熟,教师的心里那时就会装满喜悦,就像一个守望着庄稼的老农望着拔节而长的禾苗期待丰收一样。
总之,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很多的。最为关键的是:开展好语文教学活动,我们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最后,笔者想套用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一句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劝同仁重抖擞,不拘一格重积累,不拘一格动学生!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 7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