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的细节真实,木心曾说过:袋子是假的,袋子里的东西是真的。当袋子是真的时,袋子里的东西是假的了。一部小说,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中具体的情境是非常真实的,细节真实能体现出生活真实。衡量一个作家的功力,有很多的标准,但其中,能否把握好细节真实,无疑是极重要的一点。曹雪芹以他的如椽巨笔,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和人世的悲欢,《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而他对细节真实的把握,也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一大高潮,通过引导学生对本文细节的鉴赏,让他们感受细节真实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进一步提高他们欣赏小说的能力。
一、(宝玉)信步来至厅上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宝玉在厅上碰到贾政真是个巧合,文中写道:“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如果宝玉不是这时遇到父亲,那么见贾雨村的“葳葳蕤蕤”,强奸母婢的谣言,忠顺亲王府的兴师问罪,种种“不肖”不会同时聚集,导致贾政痛下杀手。那么,宝玉“巧遇”贾政,是不是有它的生活合理性呢?还是就为了凑合情节而生造出来的呢?我先请学生体味一下此时宝玉的情状。
宝玉知道金钏“含羞赌气自尽”后,五内俱焚,到母亲处所又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从母亲那里出来,在厅上遇到了父亲贾政。我让学生找出反映宝玉此时心情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出,“心中早又五内摧伤”“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这些直白的心理描写确是写出了宝玉的感伤,但作者的匠心不仅仅只停留在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我指导学生:相关的小节再读一读,品味语言,留意人物的神态动作,感受人物的内心。学生重新读课文,很快有了新的发现,“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这些细节传神地刻画了宝玉悲痛欲绝,魂不守舍的情痴形象,可谓入木三分。但是还不够,对细节的把握还是不到位。通过小组交流,有学生提到了“信步来至厅上”,信步是没有目的走,表现了宝玉此时内心没有着落,一片茫然,随意而走,结果到了厅上就碰到了贾政。学生对细节的领悟渐入佳境了,我进一步引导。
师:“厅”是一个什么场所?
生:会客的地方。
生:喔,方才贾政父子会见贾雨村应该就是这里吧!是不是宝玉才来过,所以潜意识他就走到这边来了?
师:你的感觉非常好。我们再想想,既然是会客,那么意味着这是贾政经常来的地方。宝玉见了他老子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大家想象一下,换作平时,宝玉会主动来厅上吗?
生:不会。换了我是宝玉,即便要经过厅,也情愿绕一个大圈子的。(众笑)现在宝玉信步来到厅上,应该是厅离王夫人的住所不远,而且宝玉刚刚在这里会见贾雨村,潜意识里有印象,更主要是宝玉现在失魂落魄,所以会不由自主地来到厅上。
学生的感觉来了。这样的细节,看似平常,静心品味一下,非常的逼真,令人回味无穷。通过对细节的揣摩,学生对此时宝玉的心境理解更深入了,不再停留在悲伤、痛苦这样抽象的概念上,可以说,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宝玉,就出现在大家面前,能够触摸,能够沟通。
二、贾政对宝玉的称呼
贾政对宝玉的称呼,有宝玉,儿子,畜生,孽障等等,但称呼宝玉“奴才”,就《宝玉挨打》这一回。在特定的场合,贾政对宝玉的称呼各有含义,不能混淆,这些细节体现了曹雪芹描写日常生活的真实性,从一个方面展示了曹雪芹的笔力和写实风格。
我整理了《宝玉挨打》中贾政称呼宝玉的几个情形,用PPT的方式展示出来。
①贾政便问“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亲王府长史官面前说)
②贾政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对小厮说)
③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人护持……”(对王夫人说)
④(贾政)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对贾母说)
如果在第二处换“奴才”,学生一看就看出不对,因为在小厮面前,宝玉是主子,小厮才是奴才。那么,在亲王府长史官面前,贾政怎么就称呼儿子为“奴才”呢?这里必须补充一下爵位常识。让学生了解到,在清代,被封为亲王的必须是皇族宗室,(开国时封吴三桂等异性王是例外)贾府虽然也是豪门大族,但在皇族宗室面前,他们就是奴才,这是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的正常现象。贾政作为朝廷大员,在小小的长史官面前却诚惶诚恐,是因为长史官是亲王府的人,也可以说长史官是狐假虎威,他代表了忠顺亲王。贾政称呼宝玉为“该死的奴才”,当然是说给长史官听的——在亲王面前,我们都是奴才。表现了贾政对长史官到贾府来问事是极其的重视,对宝玉冒犯亲王府非常震怒。同样道理,在第三、四处都不会称呼宝玉“奴才”。第三处是贾政对王夫人说话,称宝玉“孽障”。孽障是封建社会长辈对不孝子弟的称呼,在这里比“宝玉”“儿子”更能体现出贾政的愤怒。那么,在第四处呢,贾政对贾母说话,能不能用“孽障”。学生说不可以,因为贾母最疼爱宝玉,贾政在母亲面前不可能称呼宝玉“孽障”,这是对贾母的冒犯。那么,能不能称“宝玉”呢?
(贾政)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宝玉,也为的是光宗耀祖。”
这个问题就具有难度了,学生出现了分歧。出现分歧争论没关系,关键是要说出道理来,体会这其中不同的味道。我让学生把这两句话反复地读,体会不同称呼带来的不同感受。小组交流后,一学生发言:我觉得用宝玉虽然可以,但是没有更多的含义。用“儿子”就不一样了,贾政其实对贾母溺爱宝玉是不满的。贾政几次说道,“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与宝玉过去!”,“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指的就是贾母和王夫人。现在贾母对贾政严厉呵斥,“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虽然惶恐,“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其实暗含著他作为父亲,教训儿子是权利,天经地义。而用了“宝玉”,就没有这些丰富的潜台词了。
学生的分析非常好,显示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品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提示我们,欣赏小说,不要轻易丢了对细节的品味,小说的很多趣味,就体现在细节中,同时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小说的底蕴在于细节,而《宝玉挨打》中,这样真实经典的细节比比皆是,希望通过一篇课文的欣赏,感受细节的精妙作用,能启发学生去品读出《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的味道。
三、(王夫人)到底在阴司有个依靠
除了《宝玉挨打》所在的这一回,王夫人和贾政在整部《红楼梦》中,似乎没有什么感情交集,让人怀疑夫妻感情是否和睦。贾政听信贾环的造谣,气的面如金纸,这时贾政说了耐人寻味一句话,“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与宝玉过去!”劝贾政的当然是贾母与王夫人,贾政不会把冠带家私交与贾母,那只能是交与王夫人了,似乎在贾府持家,王夫人有某种强势的倾向,引来贾政的不满。但是,在男尊女卑的时代,至少在场面上,王夫人不可能做出咄咄逼人的姿态。贾政痛打宝玉,王夫人最感切肤之痛,忙忙的穿衣出来,不顾有人没人,闯进书房,即便这样惶急,王夫人语言动作还是极有分寸的。先看王夫人的动作,先是抱住板子,再是抱住贾政,最后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再看王夫人的话语,也是软中带刚,只见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自重”两字,话中有话:一方面是劝贾政大暑天的,这样发怒,容易气坏身子,要保重自己。另一方面,自重也有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的意思,暗示贾政的行为,已经失态了。旁人听来是第一层含义,但是贾政多年的夫妻,应该听得懂王夫人的话,所以即便王夫人抬出贾母的招牌,贾政更加暴怒,要勒死宝玉。王夫人的到来,似乎矛盾从父子转换到夫妇,进一步升级了。王夫人使出最后的绝招——以死相逼。
王夫人:“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冤,到底在阴司里有个依靠。”
这样的话语,居然与贾母的如出一辙,请看贾母的出场。
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到:“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
两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祖母,都要先宝玉而死,疼爱之心,可感可怜!但是,王夫人与贾母的话语,还是不同。如果把斜体的部分互换,就变成下面的语句。
王夫人:“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岂不干净了!”
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到:“先打死我,再打死他,我们祖孙俩不敢含冤,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
学生品读之后,都说不能互换。“岂不干净”带有火药味的话,王夫人不可能说,只有贾母说得出口,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极度的生气,强烈的不满,出离的愤怒!而“不敢含冤,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语句要委婉的多,而且,封建社会母以子贵,王夫人的依靠只有宝玉,贾母不可能说要依靠孙子。这些细节,无不表现生活的真实,传递很多耐人寻味的信息,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的非凡之处,在于这些真实的日常生活细节是和人物的性格形象交融在一起的。看似随意写来,却是一笔不乱,一丝不苟。司各特评价简·奥斯汀:“拥有描写日常生活中复杂状况、情感和人物的天赋,这些都是我所遇见的最为精彩的。跟任何人一样,我自己也可以用武断的笔调来写,但是那种来自真实的描写与情感、让平凡的人与物妙趣横生的精巧格调,却是我力所不及的”。(毛姆.巨匠与杰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59-60)这句话也完全可以评价曹雪芹,《红楼》问世之后一百多年间,刻印出版至今可见的长篇续书有十四种之多,堪称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但没有一部可以和《红楼梦》比肩,其中缺少细节真实,或者细节真实和人物缺少内在的联系,是重要的原因,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曹雪芹写《红楼梦》,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细微处一丝不苟。《红楼梦》的细节描写,是那种不动声色的真实,正因为不动声色,读者一不留神,就会把小说的精妙滑过去,阅读小说的趣味大大降低了。看《红楼梦》,不能粗枝大叶,只留意人物故事。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任务,但如果我们对细节把握不够,对语言感受不到火候,那么对人物的理解也往往会流于肤浅和空洞,所以,“慢慢走,欣赏啊!”体味小说的细微处,会带来阅读的莫大樂趣。
薛凯,教师,现居江苏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