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参加的一次诗歌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中,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老师同课异构,力求上出各自学段诗歌教学的特色,课题即《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篇目,语言浅近自然、通俗易懂,诗歌内容并不难懂。各学段的学生对这首诗歌总的理解大致是:这首诗写景抒情,描绘了西湖生意盎然的早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丽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笔者反复研读诗歌,综合白居易的人生经历以及写这首诗歌时各种背景因素,觉得仅仅用“喜爱、热爱、赞美”这些词语来形容作者的情感似乎浅近、单一化了!语浅而情深是重读该诗获得的又一大亮点,于是,笔者也尝试带着高中学生来重读这首诗歌,挖掘出了浅语之中蕴藏的深刻的情怀。
一、敏锐捕捉到西湖萌动春意的惊喜。
钱塘湖即西湖,唐代起,西湖成为了游览胜地。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的七月白居易改任杭州刺史,年底抵达杭州上任。对于自幼就就神往西湖的白居易来说,这无疑是天赐良机,第二年(823年)春天刚刚来临,大地刚露出些许春的气息,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来到西湖边游赏。换做是一般人,感受更多的或许是料峭的春寒,并不一定能欣赏到此时刚刚萌动的春意之美,但诗人是慕名已久、欣然前往、有意寻觅的,那西湖早春一丝一毫的气息都被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并且带给他无限的惊喜。
诗人的足迹从孤山寺的北面开始,目光所及,耳中所闻,尽在探寻初春的讯息,惊喜不断:“水面初平云脚低”,初春水刚涨而显云低;那“几处”争抢着向阳树枝的早莺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一样,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像极了争着要东西的幼儿,很有生趣;“咦”?那乍然出现在眼前的“谁家”的新燕正忙着用那尚稚嫩的喙啄泥筑巢,让人惊疑之余更让人喜不自胜,“啊,燕子也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花儿渐渐多起来了,五颜六色的,一朵、两朵、一簇、两簇……过些日子,必将是姹紫嫣红,令人眼花缭乱;“浅草才能没马蹄”,草儿也在长,才刚刚没过了马蹄。这一切平常人眼中的花、草、莺、鸟……都在提醒着人们,春天真的来了,天地之间,弥漫着些微而又全新的春的气息,而这一切又都在悄然变化着,很快一个绚烂的春就会来到。那份美好、那份惊喜也自心中弥漫开去……
二、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由、安闲。
初春的西湖之景丰富而灵动、清新而活泼,处处引人入胜,她更像一位清新、明丽、灵动、可人的纯情少女,处处洋溢着活力与朝气,让人发自内心地赞叹、喜爱。更吸引着作者在那个春色初露的季节迫切地走近她,走进她的“灵魂”,享受这活力初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而作者笔下带给我们的那一处又一处的惊喜也最终凝结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惊叹。这最爱全部浓缩在这样一幅自然、静美的图景之中,言近而意远。我们可以想象到:蓝天下,微风中,初绽新芽的杨柳低垂,长长的白沙堤静静地卧在碧波中,柳枝轻拂着白沙堤,作者轻快地骑着马儿在白堤上尽览西湖之景,多么安闲、自在啊!多么令人心旷神怡!
公务之余,“偷得浮生半日闲”,“行不足”告诉人们:西湖之景、大自然之妙怎么也欣赏不够, 因而,“最爱”二字水到渠成,直抒胸臆,不仅道出了作者对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更含蓄地表达出了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无以言表、无法尽说的自由、畅快。
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纯粹情怀
写本诗之前的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可以推知,作者当时是在政见不被采纳的情况下才不得已请求外调的,心情可见一斑。而此时诗人已经50岁,已到了安于天命的年龄,也应有着乐天知命的达观了。
然诗中却不见一丝颓废之气,也不见回避退世之心。我们感受更多的则是诗人犹如小孩儿一样对眼前的一切充满新鲜、好奇之感,“一切景语皆情语”,那“初涨的春水”、“早莺”、“新燕”、“浅草”……无不是诗人那孩童般纯粹情怀的真实写照,那样的清新扑鼻、那样的充满活力,进而感染着读者忍不住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美好而让人喜悦、沉醉。
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才能永葆如此纯粹的情怀,诗人无论身处在怎样的境遇下,无论年岁几何,都不影响他对生活、对生命积极向上的态度,《钱塘湖春行》恰是原生态的自然之景的充分展示,也最是自然而真实的诗人真性情的流露,也恰是诗人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印证。
四、造福地方,福泽后人的济世情怀
纵观詩人的一生:起初,他怀着一腔“济世”之心,为回报唐宪宗的知遇之恩,一表忠心,写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以补察时政,并频繁谏言,甚至当面批龙鳞,却引来皇帝的不快;到后来屡遭挫折被贬之后开始转为“独善其身”,但仍心系百姓。而杭州是白居易自幼立志要去做官的地方,白居易也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杭州做刺史的,自然更想在此有一番作为,造福百姓,福泽后人。
诗中出现的“贾亭”、“白沙堤”,表面上看是诗人笔下的景物,但细想来,也许更有深意。这两处景都是前任留下的,“贾亭”在诗人所处的时代已成为西湖名胜之一,“白沙堤”是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加之,眼前西湖风光旖旎,令人沉醉,面对如此美景,更让诗人豪情满怀,那福泽后人的济世情怀在满湖的春色中渐渐蓬勃、壮大。
有史可考:白居易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们为纪念他就称它为“白公堤”。白居易亲自写的《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成为了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甚至,在离任前,白居易还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中作为基金,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周转,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才不知所终。
诗人把诗比作果树“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语言表达应浅近,“老妪能解”。这样的诗歌理念让《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读来朗朗上口,让各个学段的学生都欣然爱之,而情感的丰富、含蓄隽永也更让《钱塘湖春行》经久传唱。
石春梅,教师,现居江苏白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