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秀 罗玉玲 宋树祥
摘 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为导向的学科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目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与目标。本文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探讨从培养方案、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考虑,通过建立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拓宽专业人才的知识宽度、凸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科研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健全合理的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多个角度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实现基于学生特色与专业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复合型创新人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50-02
1.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背景分析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综合体系,这一特征决定了每位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要求具备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能力[1]。可以说,复合型人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载体,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如今世界一流大学已具备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通识教育体系,其宗旨是通过共性化的文化渗透与熏陶,在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同时兼顾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2]。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以各自专业为主,很大程度上只关注某一特定专业发展,忽略了多学科间的交叉学习与交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质量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3]。当然,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彰显和增强,人们开始关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4]。而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中坚力量,地方高校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应承担起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责任。
大学教育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上的综合专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能力。各省市的地方高校占我国大学教育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培养的毕业生有一部分缺乏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生存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如何根据地方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形势发展的需求,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问题[5]。复合型人才是一种整体素质的体现与发展,需要具备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6]。我国地方高校发展复合型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经验尚不成熟,需要在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借鉴国际化通识教育体系来开展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根据综合型地方高校的特征,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地方特色,探讨如何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理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讨论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自主创业等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旨在通过构建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建立多学科的联合培养机制,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形成复合型创新人才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复合、能力复合和素质复合能力,实现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创设条件与环境,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搭建平台。
2.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构建合理的交叉学科并行的课程体系。第一,明确复合式教学理念与宗旨,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与科学素质的全面塑造,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实践能力。第二,增设新型丰富的复合式课程,增加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合理布局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学习与主攻专业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以电子工程学院为例,在开设的本学院专业基础课外,可以聘请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商学院等的老师开设“微观经济学”、“计算机金融”、“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数值分析”、“非线性理论”等一系列的交叉课程,加强交叉课程的学习,同时可以邀请其他学院的老师参与本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就业交流。第三,增设通识教育类课程及综合类课程,理顺各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与贯通性。第四,开发丰富多彩的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和单一的学生考试检验方法。比如运用小组讨论和实践课相结合等方法进行课程授课,学生也可以利用研讨法、团队方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2)建立多学科的联合培养机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趋势,将专业知识的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加强交流和相互学习,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与培养。
(3)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增设国际化课程,让学位留学生进入本科生的课堂,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与生活的融合;也可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采取校际合作项目“2+2”“3+1”等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它一方面增加了本科生的海外学习与学术交流的经历,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国际意识、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能力,同时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路线。
(4)规范学生的管理方式。结合各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采用“专业引领学院”的模式分别进行学习管理和日常管理,协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处理好多学科交叉学习的培养事宜。
3.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手段与平台
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手段与平台主要考虑师资力量的配备、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平台的建设等三个方面。
(1)师资力量的配备
首先,加强交叉学科的师资团队建设。一方面,在现有的交叉学科师资力量基础上,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国内或国际的交流与培训,以提升内部知识储备能量,促进师资力量的阶梯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激励与奖励政策引进交叉学科教学的优秀教师,加强不同学科与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动。
其次,建立符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在利多交叉学科教学优势的同时,应根据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差异,设计符合各自特色的考核制度。
(2)教学方法的运用
首先,在成熟的传统课堂讲学基础上,逐步完善第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范围包括很多不同类型的合作,比如学校、学院与外校、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等的合作资源[7]。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除了基础的专业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外,让学生独立或以合作的方式在第二课堂上完成其它涉及实践开发、科研创新、学科交叉结合的教学环节[8],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与华大基因相互合作与创新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早具备独立探索与自主创新的能力,也使得大学生对自身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定位,从而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其次,减少课堂教学量,拓宽课堂教学知识面。尝试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减少讲述大量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等理论知识,而是采用开设主题迥异、渗透基本理论知识且有深度的研讨课题的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按照兴趣爱好灵活地选择与学习,从而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学习、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多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最后,搭建专业教学网络系统:通过网络共享的方式,及时地将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手册、课题作业、分工合作布置等内容上传教学网络平台,通过讨论及时反馈课程情况,有效地解决学生面临的困惑,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平台的建设
根据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借助学校的相关科研平台,通过与外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合作,探索建设一系列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创业平台,如实践、研究和创业中心等,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学习、科研与实践平台。
4.结束语
本文以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培养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创业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为目标,从培养方案、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考虑,讨论了建立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方法,目标是拓宽专业人才的知识宽度,凸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科研创新潜力,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成民.学科文化融合视角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8):49-50.
[2]陈俊.加强专业国际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3(4):4-6.
[3]汪明义.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1-23.
[4]许亚岚,罗雄麟.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7):175-177.
[5]李沫.地方高校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聚焦教育,2015(4):181.
[6]倪志梅.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9):27-28.
[7]张媛媛,韩高军.创新教育与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80-183.
[8]冯亚青.化学化工理工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