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位移计算公式

2016-05-30 03:42马先洋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平均速度伽利略初速度

马先洋

【摘 要】本文结合公式和实际工作总结,得出总位移公式:S=1/2a(s/at+1/2t)^2,清晰明了,通俗易懂,逻辑严谨,容易理解、便于计算。

【关键词】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是表示该物体是从零开始运动的。瞬时速度不是表示物体是从零开始运动的。因为,伽利略发现V瞬=2V均,这个等式表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是:当它们大小相等的时候,它们描述的时刻点就不同!如果它们所描述时刻点相同。那么,它们的大小就不等,且V瞬=2V均。

综合上述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特点,我得出另外一个求总位移公式是:S=1/2a(s/at+1/2t)^2,(s代表任意一段位移,a表示匀加速度,t表示经过s这段位移所用时间。)我这个公式不管初速度是否为零,全部适用。

我的“t1”、“t2”是从“△t”的中间时刻点上分的!而课本上的“t1”和“t2”是把“△t”之前时间称为“t1”,把“△t”是称为“t2”。

这两种运算逻辑都可以,计算结果都一样!但是,如果按课本那种计算方法,会造成我们对瞬时速度的含义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即:△s是什么距离?说不清楚。

总体来说:我这个总位移公式S=1/2a(s/at+1/2t)^2,简单,易懂。

1、相关研究的现状

㈠V瞬=AT=2V均(这是伽利略著名理论,是全球基本常识)

㈡因为伽利略发现V瞬=2V均这个客观规律,所以,当前科学家引伸出:“匀速运动是加速度为零的特殊匀加速运动”这一理论。

㈢总位移公式:S=V0T+1/2AT^2、S=1/2AT^2、S=1/2V瞬T、S=V均T

2、总位移公式理论基础

V瞬=AT=2V均,这是伽利略发现的三式连等客观规律,禁止到过来说:1/2V瞬=1/2AT=V均,虽然这样说也对,但不符合数学表达式习惯。

我这个公式的理论基础就是:V瞬=AT,T=V瞬/A(全球物理学基本常识)。

因为,匀加速运动下,瞬时速度的性质是:只要把某点视为中间时刻点,那么,我们取任意一段位移和经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都可以求出该点上的瞬时速度。所以,产生这个瞬时速度所用时间,它不一定就是总时间。

有了伽利略的著名理论:V瞬=at=2V均的限定。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产生这个瞬时速度所用总时间求出来!T=V瞬/a。

最关键的逻辑就是:如果没有V瞬=at=2V均,这个双重理论支持,我们是不知道产生这瞬时速度所用的总时间是多少?

产生这个“at”所用的总时都知道了,再加上,瞬时速度都表示是“中间时刻点上的速度”这一特点,那么,总时间很明显就是:s/at+1/2t

当我们掌握这个规律后,总时间很容易求解。不管初速度是否为零,s/at+1/2t这样计算结果始终都是:总时间T。

T=V瞬/a这是毫无疑问的,瞬时速度只是描述“中间时刻点上的速度”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s/at+1/2t”中的s/at,位移除以瞬时速度得到,产生这个瞬时速度所用的时间,我称之为:t1。

又因为,“△s/△t”得出来是:“△t/2”这个中间时刻点上的瞬时速度!所以,剩下的△t/2,我称之为:t2,所以,总时间就是:s/at+1/2

3、总位移公式研究思路

研究总位移,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知道总时间。

我们想求平均速度的时候,必须要知道总位移和总时间,否则无法求解。

瞬时速度的特点是:特指中间时刻点上的速度。求某时刻点上的瞬时速度我们不需要知道总时间,我们只要把这个“时刻点”视为中间时刻点,运用△s/△t即可。这样会造成我们对产生这个瞬时速度所用的总时间不详。

我举例说明会更清楚:假如匀加速度为5米/秒^2,并且瞬时速度假设达到了:50米/秒,现在问:总位移是多少?

本题的解决思路是:V瞬=AT得,T=V瞬/A=50/5=10秒

因为该物体在10秒那个时刻点上的瞬时速度是50米/秒,所以,該物体在10秒那个时刻点上,它的平均速度就是25米/秒,总时间是10秒,所以,它的总位移是:250米。(这是通过瞬时速度加速度求总位移的例子)

所以,伽利略通过瞬时速度和总时间计算公式就是:S=1/2V瞬T或者S=V均T。

如果前提瞬时速度不详怎么办?那么就要告诉学生任意一段位移和经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我们用求解瞬时速度的方法,把瞬时速度求出来。然后再根据:T=V瞬/A,把总时间求出来,这样总位移就好办了。

这种情况下就用到我的总位移公式:S总=1/2a*(s/at+1/2t)^2。

4、实验验证我总位移公式的正确性

我们取任意一段距离237.103毫米,以初速度不为零,则得自由落体经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为0.154秒。那么该自由落体的总位移为:

S=1/2*9800*(237.103毫米/9800*0.154+1/2*0.154)^2

S=4900*(237.103/1509.2+0.077)^2

S=4900*(0.157+0.77)^2

S=4900毫米/秒^2*0.234秒^2

S=268毫米

(这个计算结果,与理论测试结果一致)我有实验证明的。

我的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237.103毫米,长度是由激光切割机确定的,然后我用钢板尺一量,上传感器到铁球下部的距离刚好是31毫米

这样我们用:237.103+31=268毫米(理论计算与实际测结果完全一致)

把牛顿公式S=V0T+1/2AT^2变形,即可得初速度计算公式为:V0=2S-AT^2/2T,

把我的数据代入:

V0=2*0.237-9.8*0.154^2/0.154*2

V0=0.474-9.8*0.0237/0.308

V0=0.474-0.2322/0.308

V0=0.2418米/0.308秒

V0=0.785米/秒

这个初速度计算结果虽然是对了,但是,这个“0.2418米”与我们设定好的0.237米,一点关系都没有。从而导致我们对瞬时速度的概念无法具体用语言描述。

△S不能说成:2S-AT^2,△T也不能说成:2T,这样说累赘。

5、结论

我的总位移公式:S=1/2a(s/at+1/2t)^2,清晰明了,通俗易懂,逻辑严谨,可以让高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比牛顿的:S=V0T+1/2AT^2,要容易理解、便于计算。

因为,自然科学中,有客观规律:V瞬=AT=2V均,所以,我们对平均速度的定义只能是:总位移除以总时间。然后,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与计时是很难同步的,所以,平均速度是很抽象的、理想化的一个概念。

猜你喜欢
平均速度伽利略初速度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知识巩固
探究物体的平均速度
把脉平均速度的测量
什么是伽利略惯性定律
AGPM控制系统分析及最适初速度优化算法研究
伽利略质疑权威
关于瓦斯放散初速度实验留样再测的探讨
测平均速度演示仪
论伽利略的科学观
抓住重点知识 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