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摘 要:面对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聊微信、刷微博、转发朋友圈等“指尖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因势利导,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潮流,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手机媒体的网络阵地,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和路径,用“指尖传播正能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智能手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手机媒体客户端技术的不断革新,智能手机的网络畅游功能以其信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优势,深受90后大学生的喜爱。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2月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97.9%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其中开通QQ、微博、微信的学生占92.3%,平均每天登陆使用QQ、微博、微信的时间约为2—3小时。从此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现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利用智能手机轻轻一点,阅读资讯、互刷微博、微信聊天、转发朋友圈等“指尖行动”逐渐演变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面对90后大学生的“指尖行动”趋势和特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能深受启发,适应新形势,利用好智能手机的媒介传播优势,借助“指尖行动”,传播“指尖正能量”,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阵地。
一、智能手机信息传播的特点
在微时代,无线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使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障碍,作为受众人群最广、使用频率最高、最方便、快键的传播和沟通工具,智能手机已经被很多使用者内化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蕴涵着这个时代的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
1.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手机作为随身携带最为便捷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和接收,通过“指尖行动”,只需1分钟就可完成简答的语音流程和图片、视频的拍摄、录制、转播,轻轻一点,信息瞬间可以传播到世界任何地方,可以说在智能手机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因此有人调侃到“记者奔赴新闻现场的时间缩短为零”。例如2016年的两会,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央视前主持人崔永元,则用手机“自拍神器”记录两会,并在电视台播出,这种全国两会报道方式,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群众好评。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和创新,智能手机网络畅游功能所承载的信息量几乎是没有止境的,更为重要的是它保持着信息的自动刷新功能,每天新资讯的推送可以说使人目不暇接。
2.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强,话语表达更便捷
智能手机的“指尖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单向传播模式,使得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可以角色互换,手机媒体的传播形式既可单向传播又可双向或多向传播,提高了传播者及时的信息互通。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载体记录、抒发、分享自己的见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能发出声音,这样新闻传播的便捷性,就在网民和网民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成长丰富,因为每一个网民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发表言论,这便使得其受众的话语权被空前的放大、丰富和拓展。事实上,话语权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掌握在谁手里,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
3.信息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
由于移动通讯网几乎实现全球覆盖,手机媒体的传播已经完全打破传统媒介的地域性,信息的传播范围不再是“家门口”,而是全球。生活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可能接触到不同文化和思想。这些不同的文化、思想被“有需要”、“感兴趣”人关注后,都可以借助过QQ、微博、微信和朋友圈互相转发从而使原始的信息以裂变方式进行扩散,实现影响范围的扩大化和公共化。正如社会学家张来民所言,“一个人的微博跟其他人的微博套叠,一个人群跟另外一个人群套叠,因此只要一条信息具有阶层文化兴趣利益的穿透性,就是说能激起大家的兴趣、关注,理论上说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知道,而这条信息从哪个渠道出来变得不再重要。这就是微博、微信具有的爆炸性、裂变式的传播能量,是传统媒体难以实现的[1]”。例如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中相互转发的原中央电视台女记者柴静自费拍的关于空气污染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一夜之间的点击量突破了一亿大众,其传播的广泛性、受众性、影响力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提并论的。
4.信息传播的信度差、辨别难
媒体信息传播的可信性是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其信息来源是否可靠,维持原本真相的程度以及被大众所理解的程度。由于智能手机的媒体客户端使得公众的话语权更加开放和便捷,因此很多受众者在转发和评论信息时往往不加思考和判断,仅仅凭借个人认知和喜好,进行转发和评论,这难免会出现信息良莠不齐,经过层层传播后的信息时常与源头信息表达的内容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在网络世界里,假消息和真消息从文体上没有区别,都是叙事的方式,看起来都有鼻子有眼的,让人真假难辨。
二、指尖传播正能量,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平台
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2]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手机功能正日益呈现“全媒体”的发展趋势,面对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聊微信、刷微博、转发朋友圈等“指尖行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势利导,善于运用智能手机的信息传播优势,用指尖传播正能量,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平台和新阵地。
1.结合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公众性、隐秘性”特征,建立师生间的“双向关注模式”,以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德国哲学家雅斯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到“教育者无视时代的发展,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因而失去了第一时间解释、宣传教育的优先地位[3]”。当下许多教师只是看到了智能手机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负面影响,忽视了手机媒体在道德教育中的媒介优势,例如手机媒体中的微信软件,具有公众性和私密性两种特性,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内容的实际需要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一对一的人性化、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主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师生间的双向关注”模式。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客户端的微博、微信、QQ等各种通信软件的“公众性”,建立相关公众账号,在学生中开设“互动区”,然后在“互动区内就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议程设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蕴涵在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大家积极推送和分享各种社会正能量的相关报道,以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向上的信息言论。另一方面,教师又可以通过各种通信软件的“私密性”,和学生一对一的相互添加为朋友,与学生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同时学生可以就自己遇到的困惑,关注的问题,随时通过QQ、微博、微信留言给老师。老师不仅能随时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对于学生的一些偏颇认识、不良举动,也能及时进行引导和指正,使问题向良性转变。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手机媒体客户端建立的“师生间双向关注”模式,不但提升了师生互动的深度与广度,破解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的时空局限性,使教育的主客体不再那么生硬和有距离感,而且提高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利用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评论”功能,主导议程设置,牢牢把握对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
西方谚语说的好,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把。作为“刀刃”來看,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传播真实度的不可控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其中既有西方国家的各种腐朽思想、极端的言论,也有虚假性、低俗化的色情暴力,还有各种无法避免的炫富、炒作等现象。面对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复杂环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里,弃大众传媒不良信息之“危”,扬其社会正能量报道之“威”,用“指尖”传播社会正能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开展加强“凡人善举”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让发生在社会上的典型的感人事迹在学生中广为传播,使学生感觉到好人就在身边,就会自觉做到见贤思齐,形成崇德向善的校园风气。同时教师也可就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议程设置和主题讨论,例如近几年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如何扶”这个社会热点话题,许多学生对此态度不一,赞成扶者有之,反对扶者也不在少数,可以看出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出现偏差,那么教师就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开展关于社会公德的主题议程讨论,以破解学生的价值困惑,给予学生以正确、积极的价值引导。
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也生动的说明了“宣传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评论”功能,主导议程设置,牢牢把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权,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对网络媒体中热议、持续发酵的社会热点进行正面剖析和评论,发挥手机新媒体成为正面信息和正能量传播的“舆论先锋”,破解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和价值迷茫,进而使学生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认知,指导自己的价值实践。
3.利用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转发”功能,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传递社会正能量
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客户端的“转发”功能,将大量碎片式的信息集中起来,围绕某一个热点问题,做成专栏,定时转发给学生。例如,在五一劳动节之际,可以就“劳动者之歌”进行专题教育讨论,为大家讲述在学校不同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每一个平凡而优秀的学子、青年教师、学生社团等为梦想奋斗拼搏的故事等。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这些现实故事中,随时随地的编辑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转发,塑造一个“人人都能发出声音,人人都能被关注”的校园微文化,这种微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埋下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成长。试想如果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是诸如大学生不讲诚信,欠国家助学贷款不还、拉送货物的大客车不小心在马路上侧翻,遭遇路人哄抢的新闻,诸如此类的等等,那么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冷漠,学生也会对此类事件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自己的道德标准。相反,如果每天看到的都是诸如大学生诚信考试、诚信创业、失主丢钱,路人拾金不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题材新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那么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习惯并接受这种价值表达,从而逐渐形成价值认同。
因此,在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漫长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开辟和占领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阵地,把手机媒体平台这一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充分运用起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信息中甄别和选取具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的鲜活事例,通过指尖传播正能量,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来民.新的舆论机制正在形成[N].学习时报,2012-02-27(6).
[2]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新华日报,2013-12-23.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1(162).
(作者单位:燕京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