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翻译能力为核心的旅游翻译课程设计

2016-05-30 23:59喻旭燕
亚太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策略

摘 要:本文在界定旅游翻译课程特征和探讨课程设置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其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围绕以发展翻译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对旅游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做出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旅游翻译;翻译能力;翻译策略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文化服务产业,随着中国旅游业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民俗的对外传播需求激增,对高校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翻译就是顺应这一时代需求而设置的新课程。本人曾开设过四年的旅游翻译课,并有幸参与了“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旅游英汉互译教程》和《旅游英语导译教程》的编写,试图通过撰写本文来探讨这一新课题。

以语言训练为导向的传统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其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地进行双语转换。本文提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核心的旅游翻译教学,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理论导入,文本分析,小组有声思维报告,建小型辅助性文本语料库,真实翻译任务训练等形式,培养翻译策略意识,内化各种技巧,最终提高翻译能力。

一、旅游翻译的界定及课程特征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属于专业翻译。它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陈刚,2004)。该定义从较为专业的角度概括了旅游翻译的内涵与外延。随着各个领域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一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另有学者指出,旅游翻译实际上是旅游文化翻译,“旅游文化”(tourism culture)可以泛指旅游涉及的一切文化,包括全球文化的任何内涵。(金惠康,2006)该定义从更广泛更宏观的层面上道出了旅游翻译的实质,即文化翻译。

旅游翻译作为一门课程,其普及程度和受关注程度远不如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种,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旅游翻译与旅游英语有一定共性。两者都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因此,旅游翻译具备如ESP课程教学的共同特点:1.真实语料;2.以目的为导向;3.自我学习为中心。

同时,两者又有差异,掌握了一定旅游英语的人不一定能胜任旅游翻译。旅游翻译又属于翻译类课程,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操作能力。

二、开设旅游翻译课的情景与需要分析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普遍开设了旅游英语课,然而旅游翻译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在高校外语分院的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尚不多见。

从社会需求角度看,随着外国游客数量的激增,旅游行业急需受过专业训练的导译人才来肩负“民间外交家”这一重任,以更好地树立中国的形象并有效传播千年璀璨文明。

从学习者需求角度看,中国英语教学单向侧重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和输入,如绝大多数英语专业都有类似“英美文化”、“英美概况”等课程,而忽视了反向的输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英文表达知之甚少。旅游翻译话题可能涉及政党,宗教,就业,书法,民乐,中药,茶道等各个领域,既是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扩充,也是提高语言能力,加强翻译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课程的定位如下:旅游翻译应该成为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翻译方向高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和全校性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以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

三、旅游翻译教学目标

翻译能力是译者“进行翻译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PACTE,2000)。PACTE小组经两次修订后认为翻译能力构成涵盖: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本文在借鉴该模式的基础上将其修正为:双语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与技能、语言外能力、策略能力、信息搜索与整合能力。翻译能力是一个成功译者的必备条件,因此翻译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应成为翻译教学的核心目标。

鉴于这一核心目标以及该课程的特征和社会对旅游翻译的实际需求,对旅游翻译的总体目标可作如下描述: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与旅游相关的语言材料和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强化翻译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跨文化意识,能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并学会根據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懂得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和翻译能力。

以上设定的是课程总目标,针对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层次,三个层次由初级到高级排列。高一级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层次的要求。以下以旅游翻译最重要的两种翻译形式口译和笔译为主,描述三个目标层次。

以上初级层次可以是非英语专业选修课学生应达到的标准;中级层次可以定位为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要实现的目标;高级层次可以是翻译专业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应努力实现的目标。

四、旅游翻译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理论导入,翻译专题,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并且以汉译英为主,英译汉为辅,笔译为主,口译为辅。教材初级可选用《旅游英汉互译教程》,中高级可以使用《旅游英语导译教程》,同时将《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和《跨文化旅游翻译》作为参考书目。

理论导入涵盖目的论,文本类型分析,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原文分析过程,翻译与写作的关系等(Colina,2009)。

翻译策略包括跨文化意识,归化与异化的选择,网络资源的利用诸如如何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工具等。

翻译技巧讲解和练习涉及约定俗成、增词、减词,加注、回译、合并、补偿、词性转换、选词、拆分、语态转换等四十种。

翻译专题涵盖专有名词翻译,颜色词和数字翻译,委婉语的翻译,饮食文化翻译,公示语翻译,以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热点城市的翻译等

口译内容包括场景口译如机场迎接,入住酒店,预制导游词和现场导游词等。

五、旅游翻译教学过程详解

旅游翻译教学原则和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则是整个课堂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师生互动,同伴互动,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观。

按照翻译行为开展的顺序,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译前准备、译中活动、译后总结三个阶段,并增加实践拓展阶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一)譯前准备

理论导入:杜绝完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摈弃纯理论的枯燥讲解,通过小型案例法导入理论教学。

宏观决策:让学生通过“大脑风暴”的形式对原文的语篇类型、翻译目的、读者对象、接受时间、接受地点和传播媒介逐一分析,教师适当纠正。

辅助性文本搜集与分析:学生在决策后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平行文本搜集,注明资料来源,同时总结归纳出有用的句型和词汇。

(二)译中活动借鉴交际翻译能力模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以“翻译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先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译稿,再经小组讨论定稿,使学生在操练中和合作交互中发展翻译能力。为监督学生自觉性,每次由老师抽查一个小组的小组成员各自译稿,并要求所有小组上交本小组译文。教师记录并分析译文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三)译后总结

有声思维报告TAPs(think aloud protocols)是让受试者用“有声思维法”口述自己在翻译特定任务时大脑的所思所想(李德超,2008)。学生个人可以通过写翻译日志的形式总结翻译技巧和策略,发展自我意识。而小组可以将小组成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加以归纳,向全班同学汇报,并接受提问。在小组汇报之后,教师做总结性发言。

传统翻译教学往往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评定学生成绩,不利于学生翻译自我意识的发展。通过建学生档案(portfolio)的方式保存个人译文、小组译文以及经全班讨论后的最后定稿,并记录各阶段的等级评分,有助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并学习改进翻译策略,修改译文。

每个小组轮流负责汇总全班同学收集的单次翻译任务的平行文本和归纳概括出来的有用词句,建立小型语料库。

(四)实践拓展

教师让学生参与自己平时承担的翻译任务,并通过教师有声思维报告的形式,与参与任务的学生探讨翻译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承担真实的翻译任务。学生可以参与“人人影视字幕组”进行最新影视剧字幕的翻译;还有如“译言网”等网络论坛发布的最新国外精选文摘,也是很好的练习材料,译文一经采纳,将极大地鼓舞学生的自信心。期间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六、旅游翻译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通过考察学生在翻译活动各阶段的表现来判断其翻译能力和水平,又对小组和个人的译作进行评估。

形成性评价占60%,其中两人一组的“模拟导译”占10%,辅助性文本语料的收集占10%;小组合作练习译作和有声思维报告占10%;个人练习译作占10%;课程论文占20%,即就某一跟旅游翻译有关的课题撰写一篇1500-2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以

总结性评价占40%,期末考试,测试内容与教学大纲相关并强调某些特定翻译技能,评分时侧重对翻译策略应用的评估。

旅游文化博大精深,旅游翻译任重道远。旅游翻译课既是对学生和教师知识体系的扩充和整合,也是提升和锻炼其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正因如此,旅游翻译课程的开设有待普及,其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PACTE.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perspectives in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003.

[2]PACTE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 2005(2).

[3]Sonia Colina, Translation Teaching: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9.

[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陈刚.喻旭燕,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陈刚,喻旭燕.旅游英语导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8]李德超.有声思维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TAPs翻译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8(6).

[9]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10]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翻译策略
PACTE翻译能力模型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