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特点,从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巩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总结了一套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根据以往的调查,学生在学习《建筑力学》过程中,往往不重视本门课程,认为学习力学对将来主要的就业方向也就是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没有必然联系,造成了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其实不然,《建筑力学》是建筑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以研究建筑各类构件在各种荷载下的承载能力为主线,介绍了杆件的各种内力计算方法与位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的《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专业课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将来在从事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施工等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并能为将来学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等专业领域提供支持。
1 优化教学目标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课程,作为教师应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从知识点的角度来讲学习应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静定结构约束力计算方法;
2)掌握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并绘制内力图;
3)掌握简单杆件的强度、刚度计算与验算;
4)了解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的方法;
5)了解超静定结构位移计算的方法。
2 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是纯工科学科,对于授课对象都是专科学生,我特意制定了一套适合学生的授课思路,就是轻理论,重实践,勤操作。轻理论不是不学理论,而是有选择性的教学。只要是教授的学生都能基本掌握,让学生的学习突显成效。
建筑力学这门课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枯燥,在讲授过程中,我往往先提出知识点,然后再结合实际,举工程中的实例来加以描述。比如讲到了悬挑梁和简支梁的变形特点,让同学们思考在工程中见到的挑梁和简支梁配置主筋的位置,这样很容易把学生从枯燥的书上落到施工现场,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涨,事半功倍。优化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把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搞清楚,能把所学的知识要能和工作和生活中的某些原理常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书本上的知识点,更学会了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
3 改进教学模式
《建筑力学》是建筑结构的基础课程,而建筑结构又是施工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在上课开始时,我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抛出与之相关的施工现场某些结构方面的问题,让大家思考。学生会想到自己在今后的工程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样学生自然会主动发挥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这样才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以往的填鸭满灌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自然会在有意识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4 丰富教学手段
现在的大学课堂大多都是多媒体教室。在课前我精心制作课件,这样有了更加直观教学,学生学起来兴趣自然浓厚很多。建筑力学课程是以工程背景为主线, 在课堂上我将我精心准备的一些工程实例,视频、PPT等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相关知识,毕竟,多方式的教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于较难以表述的知识点,我可以用动画的形式表达,对我的教学更是事半功倍。把繁琐的板书,复杂的公式用多媒体表述更是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快了教学节奏。
另外,我还主张换位教学模式。也就是让学生走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和其他学生来提问。这样更有利于使我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我的教学重点更加鲜明。
5 强化巩固
强化巩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每个小章节内容讲授完成后,根据本章重、难点要求和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有选择的布置作业。难易程度适中,大多数学生在能在半个小时内能够完成即可。在选择作业范围时,以轻理论重实践为标准,尽量和工程应用相结合。尽量批改所有学生作业,但如果批改量大,也可以发给学生互改,互改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和别人对于知识的不同理解。对于有的典型题,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是黑板上完成。
所谓温故而知新,总之,再简单的知识也离不开反复的巩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懂得某个知识的含义和作用。
6 增加教学见习
光是课堂教学,时间长了学生还是会感觉到枯燥无味,学习的专注度自然会下降不少。找恰当的时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接触我们周围实实在在的各类结构。要求学生观察各类建筑结构与课本上的各种简化后的结构有什么异同。比如说教学楼里面的悬挑梁、简支梁,以及大跨度建筑屋面的桁架,厂房里面的牛腿柱等。要求学生能计算简单结构、简单外力作用下的构件内力,校核杆件强度。这样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7 结论
教学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特别是在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水平差异较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每一个学生,更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增加了教学难度。正因如此,《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高职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丁晓玲,曾桂香.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学术论文集,2006.
[2] 陈春梅.浅谈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5,06.
[3] 宫素芝.《建筑力学》教学方法新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0(02).
[4] 贺萍,何迎春.浅谈《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河南建材,2011(04).
作者简介:廖述宽(1983-),男,汉族,四川德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建筑力学、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