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

2016-05-30 18:27沈爱红
甘肃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学培养

沈爱红

【关键词】 音乐教学;审美;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2—0117—01

基础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关键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连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积极地感受、思考和体验,及其对课的内容的企盼和渴望,帮助学生发展美感,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比如,在歌唱《我们的田野》《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较柔和、抒情色彩很浓的歌曲时,教师亲切、温暖的表情与眼神,便能把学生的情感带人那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应用甜美的歌声去演唱,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

二、激发情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美、体验美

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地,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如,有这样一个趣味节奏练习:请学生看图中动物的形态,想象它们走路的样子,再从所给的节奏中选一种合适的填在图下。这一教学过程明显地表现了审美化音乐教学的情趣特征,它融节奏律动、力度、速度、感知、情绪体验、音乐想象、动作创编等活动为一体,学生能自觉、主动、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喜爱这样的课,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教学效果吗?

三、以情传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内涵的同时达到欣赏美的目的

音乐新知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每一首歌都有确定的主体和内涵,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就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深究歌曲内涵,对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细致的描述,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教育意义和基本情绪。例如,《剪羊毛》歌曲表达了人们在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愉快劳动的心情。这对从未到过大草原的孩子来说,光靠教师讲解大草原如何美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形象欣赏草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加之配乐倾听草原上各种声音,如马蹄声、嘹亮的歌声、鞭子声……教师可再配以适当的动作,使学生理解是劳动创造了生活,是劳动创造了幸福。

四、培养情感,促进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音乐活动、形象地再创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练习手段。音乐给人的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因此,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能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审美音乐教学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