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霞
【关键词】 中学语文;德育功能;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104—01
一、树立大德育教育观,摒弃用应试思维分析语文课程
德育教育并不是只能单纯地靠说教来完成,也不是只有面对问题时才能发挥作用。德育教育一直就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点滴积累而完成。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大德育观,形成“德育无处不在”的德育教育理念,积极地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点。要想合理地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出德育教育内容,首先要摒弃用应试性思维分析语文课程、用应试性方式分解语文教材、用应试性评价手段引导语文课堂的不良倾向。用应试性思维分析语文课程的弊端在于教师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了挖掘考点、进行应试性课程组织上,对一些非常好的德育教育素材选择忽略,对非常好的德育教育时机也选择放弃,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语文课程的完美落实。用应试性评价手段引导课堂教学会忽略课堂中的德育教育生成,对学生的评价也局限于是否掌握了知识、能否准确答题等。树立大德育观,摒弃用应试思维分析语文课程,中学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开发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丑小鸭》一课,如果用应试思维来分析,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就是完成基础知识理解,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如果挖掘本课的德育教育点,则会发现丑小鸭在蜕变过程中面对嘲讽时的隐忍和坚持、默默地、友善成长地付出和追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体会丑小鸭的成长,正好给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教会如何看待别人的眼光、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也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
二、尊重语文课程的终极追求,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围绕着课程的终极追求来设计课堂、组织课堂、评价课堂。从课堂设计来看,教师在解构语文教材时要时刻挖掘教材中的“人性”教育,挖掘教材的人性光辉,为德育教育提供优秀素材;从课堂组织来看,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发言、思考等过程中适当地点拨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从课堂评价来看,教师的评价要具有德育引导性,而且教师要监控学生之间的评价,发现可以进行德育的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德育、感受德育。例如《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嘶哑”一词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感情,体会作者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进一步延伸,让学生体会自爱和他爱,引导学生做到自爱、学会他爱。同时,理解“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引导学生懂得自强、自立,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勇敢克服。尊重语文课程的终极追求,才能抓住语文课程的本质,教育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挖掘德育功能,既“教书”,又“育人”。
三、巧妙分解课堂生成,用精炼点拨放大语文课程中的德育点
语文课程的课堂生成往往比较精彩,无论是学生的表达还是思考,都是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非常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在其中提炼出适合课堂情境的德育教育素材、适时进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的生成,把生成分成几类,着重挖掘可能出现的德育生成,为课堂运用做准备;其次,教师对课堂生成如何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要进行方法创设,既不能生硬,也不能有脱节,要巧妙地融化在课堂教学环节之中、教材内容之中。第三,分解课堂生成,还要进行精炼地点拨,教师要抓住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点,根据情境选择原因探析或者结果思考等方式,让学生顺利成章地思考德育、内化德育。例如《人生》一课,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提出很多学生的人生观并不正确,好逸恶劳、崇拜金钱、礼仪缺失等,教师抓住这个精彩生成,让学生分析这种人生观的错误之处,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怎么样的人生观才是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毫无疑问中学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长期被忽略,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语文实践,从生活而来到生活中去,渗透“人”的教育,提升语文课程的教育质量。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