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资本的经济学分析初探

2016-05-30 10:48张浩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投资经济

张浩

摘 要: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一种人际资本。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人际资本的投资行为。这说明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投资价值,同时也将人际关系纳入到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人际资本进行分析,即在理性人的假设前提下,研究人在社会交往中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关键词:人际关系;人际资本;投资;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2-0003-02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是一个重关系的社会,重视人际关系是中国社会最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都属于社会交换行为,通过感情、经历、物质等方面的来往来寻求社会需要的满足[1]。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中认为:养子防老的本质就是一种投资行为。

经济学被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其提供的一套完善的分析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将其研究的触角渗透到其他的社会科学领域。本文主要研究人在社交活动中如何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关系经济学

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对人的人际关系需求做了很多的论述,如可以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满足等等。

在西方经济学界,已经有很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忽略人际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缺陷,并试图将人际关系引入经济分析[2]。我国的一些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人际关系的文献,多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尤其集中在人际关系对于交易成本的节约方面。张五常认为,人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市场完成某些功能。李文平研究了人际关系的经济价值,认为人际关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可以补充正式制度的缺陷,促进正式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人际关系可以较少关系内部交易的信息费用,或者增加关系外部交易的风险和成本[3]。毛孟凯认为,在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下,关系规则很容易成为正式制度的替代物来弥补环境造成的风险[4]。张秀荣分析了人际关系的经济化现象,指出人际关系可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搜寻成本和等待成本,减少交易费用,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5]。

还有一些经济学者试图从微观层面构建人际关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张秀荣认为,对于经济活动中的个体,不论他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人际交往都带有功利性的本质,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使其从人际交往中获得的效用最大化。张军在《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学分析》中构建了一个人际关系投资分配模型,该模型揭示,当时间在工作、休息和关系投入方面的边际效用均等时,时间的分配达到最优化[6]。

二、人际资本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已经将人际关系看作是一种资本,尤其是对中国的企业家而言,社交活动被视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学术著作中,资本的概念也在不断泛化。贾科布斯(Jacobs)提出了包括社会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的概念(Jane Jacobs,1961)。马歇尔也曾把一些人际关系和组织视为资本的组成部分,视为一种生产要素(马歇尔,1997)。王询将能够节省交易成本的人际关系称为人际资本,将其描述为存在于人际之间的,对未来生产或交换有所助益的价值存量[7]。

人们通过感情联络、物质交换、经济往来等方式来储蓄“人情”,以期在未来不确定的时间将储蓄的“人情”转化为现时的帮助或收益。平时花时间与同事、朋友进行聊天、聚会,在他人困难时给予帮助,都是个人为了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扩张进行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人际关系投资。在这样的考量之下,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一份非正式的契约,缔约双方在契约的基础上建立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安排[8]。一方可以对另一方在未来某个时间的行为产生预期。人际资本也就是指以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对现时的社交群体中的人进行感情或经济等方面的付出,以期在未来取得收益的资本。

三、人际投资理论的初步构建

(一)人际投资理论的分析基础

经济学对人际关系进行分析,需要以经济人的自利性为假设前提。经济学把个人行为的目的看作是稀缺资源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人的社交活动被看作是人在交易过程中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每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交换行为,都有在交易过程中特定的角色表现。在进行交换时,交易的双方均认为对方参与互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效用,能够认识到交易活动中角色关系,并产生认同[9]。

理性的个人应该如何做出人际资本的投资决策?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是分配多少有限的个人资源用于人际关系投资;二是投资主体的选择,用于关系投资的资源分配到哪些不同的投资对象身上。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某种程度上初步构建了人际关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8]。

人际投资可以带来收益,但是个人投资在关系上的时间等资源有限。现实生活中,人们还要工作、休息等等。张军的人际关系投资模型显示:当时间在工作、休息和关系投入方面的边际效用均等时,时间的分配达到最优化[6]。

(二)人际资本模型构建与分析

人际资本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获取。对人际关系进行投资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去掌握社会上的资源。随着社会实践增多,先天形成的人际资本所能够产生的作用逐渐降低,人们渴望获取更多人际资源的欲望愈加强烈,因为新的人际资本可以帮助个人延伸其能力范围,增加其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可能性。本文将人际资本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本,是因为人际资本和其他资本形式一样,都是投资主体对某稀缺资源进行投资,期望在未来获取收益。为了下面对人际资本进行进一步分析并构建人际资本投资模型,把人力资本划分为人际资本和自身的人力资本(即现在所普遍认为的由培训、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

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更多的人力资本,理性的个人不仅要对人际资本进行投资,而且也需要不断地对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只有通过自身价值的提高,才能触及到更高水平的人际关系网络,实现自我增值,才可以提高他人对你进行投资的未来期望值。现实中我们确实也观察到这种现象,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人基本上都是在思想、能力、社会地位等方面属于同一个层次。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他们所能提供给彼此的效用是相等的。对于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的关系双方,水平高的人会感觉到付出与收益的失衡,低水平的一方则存在边际收益递减。因此,在有限时间的前提下,理性的人既需要分配时间进行人际关系的维持和扩张,还需要通过技能训练、培训、教育等实现自我增值。这就符合了我们在试图构建人际关系经济学微观基础时所提出的两个问题:如何分配时间,如何选择投资主体。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如下模型来分析人际资本的变化(见右侧图)。

横轴和竖轴分别代表个人自身的人力资本和人际资本,U,U代表个人在人际投资中的效用水平,AB和AB表示人力资本的约束线,可以把它理解成相同值的人力资本在人际资本和自身人力资本两方面的组合。在图中E点处,个人对在人际投资和自我投资上达到最大的效用。

随着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加,在图中表示为B点移动到B点,原来的投资组合比例已经不能再获得最大的效用满足。在这个时候,理性的个人倾向于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这个过程中表现为投资主体的选择。人际资本会不断增值,直到达到A点。这时,新的均衡在E点出现。

人际关系既然作为个人的一项投资,那么就面临着投资风险。投资对象、投资资本分配的不同,也就使得个人面临不同的投资风险。对方不接受你的人际交往,或者是在交往中的情感破裂等原因,都会导致投资失败。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只要存在,人际投资就存在风险。单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一旦双方建立起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种专用性投资。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以终止关系,从而违约方也将承担未来可能从另一方得到收益的机会成本,以及损失对对方“专用性投资”的贴现值[8]。

四、结语

在人际资本投资模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对人际关系的投资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理性的个人都有追求人际资源的欲望,但是也受到自身价值、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个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均衡人际投资和自我投资的时间、物质等资源。自身价值的提高,会对人际资本产生“替代效应”,对原来人际投资的回报期望值下降,从而促使其提高人际资本的质量,拓展新的人际关系网络。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如何发展人脉关系”“人脉决定钱脉”的宣传甚嚣尘上,一定程度上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甚至是产生了严重的误导。因此,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投资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浅谈对银行投资价值的研究
房地产泡沫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探讨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