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美
摘 要 分类培养、多样成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方向。由此带来的教育资源紧张、个性化学习需要等问题,借由慕课这一新兴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为更好地实现分类教学,应构建基于慕课的分类、分层、分段的教学模式。为此,应多渠道获取慕课资源,着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习诚信,从而达到慕课教学便捷、高效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分类培养 慕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5.061
Abstract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us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such as the tension of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personalized learning needs and other issues, by the Mooc this new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be effectively alleviat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lassified teaching,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lassification, the lamination and the subsection. To this end, we should take more channels to obtain the Mooc resources, efforts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ultivate learning integrity, so as to achieve a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effect of Mooc teach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ified cultivation; Mooc teaching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①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路径,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多样成才”培养模式,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的“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育教学改革。②高职院校实施分类培养工作,意味着大而统的标准化教学被打破,传统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教学资源类型要更加多样,同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如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挑战。本文拟从教学法层面探讨慕课在分类培养工作中的应用。
1 慕课对高职院校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带来的积极意义
(1)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实施分类培养,就要打破大而统的标准化教学的格局,改变现有模式化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有更多的选课自主权,发展方向多样化。平行班授课、大班授课的比例会因此减少,“行政班” 被拆分,组建形成更多的“教学班”。原先一个专业只有一个培养方向,师资、教学条件、课时分配无需多样配比。培养类别多了,“教学班”多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多了,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更高了,高职院校原本紧张的教学资源因此更加局促。运用慕课这一在线课程形式,通过借助现有慕课平台,可以共享优秀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由于慕课事先制作、团队管理,没有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专家在线授课。专任教师通过慕课教学,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上。(2)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高职院校由于生源多元化的原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和兴趣都不一样,即使同一类培养方向的学生之间也会存在差异。班级授课不论是“行政班”还是“教学班”都无法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而慕课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是在兴趣的驱动下,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先验知识在慕课平台上选择适合的课程,自主把握学习进度。③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时空不受限、学习节奏自行把握,这也是慕课被推而广之的原因之一。(3)提高分类教学的效率。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项目教学法”改革,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带来了课堂教学容量受限的问题。学生分类培养,意味着他们除了学习共性课程,还要学习分类课程。在总学时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教学任务完成有难度。将一部分教学内容转移到课外,通过慕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从而提高分类教学的效率。
2 明确慕课在分类培养课程体系中的角色
实施分类培养就要明确培养类别,重构课程体系,按类别开展教学。
分类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可以设置四个层级的课程类型。公共课程包括公共必修与公共选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应区分共性教学内容与分专业教学内容,以便为分类培养打下良好的素养基础。专业基础课为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模块课则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进行修习。专业拓展课为提升型课程,对应专业各模块开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哪些课程或教学内容适合采用慕课形式,则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情况、专业建设情况、课程特点、学生生源差异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公共课程中的“共性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理论课程较为适合采用慕课形式,或借助现有的慕课平台,或开发校本慕课。专业模块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中,实验实训条件要求低的内容或课程、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或课程、行业企业专家教授的内容适宜通过慕课或“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
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以慕课的形式开展教学,也不意味着慕课这种虚拟课堂可以替代大学传统的面授课堂。高职生较之本科院校学生,他们在知识水平、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大规模开设慕课并不妥当。传统的面授课堂仍然是当下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而慕课则是有力的补充。
3 构建基于慕课的分类、分层、分段的教学模式
(1)慕课分类教学与传统课堂统一授课相融合。高职院校的分类培养各有特色,但在课程设置上都有共性课程与分类课程之分。若按老办法,分类课程只能被统一、固定地安排在某一或某几个学期。学生不能自主选择修习时间,不论基础好坏、学习能力高低,按照同一进度开展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分类课程若采用慕课,以数字课程包形式呈现,一类培养方向对应一个分类课程包,每一位学生从入学开始即可按其培养类别自主选择课程包里的课程或内容,自行把握学习进度。这意味着整齐划一的教学节奏被打破,个性化学习可以贯穿专业教学整个过程。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分类课程都适合采用慕课,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也无法完全实现“全慕课”教学,这就给建设分类课程包带来了一定难度。一个有效的办法是,一个分类课程包尽管不能涵盖某一类别的所有课程,但纳入其中的几门课程或部分内容彼此之间应有关联、分层次,易于学生按某一类别渐进式开展学习。
分类课程包之外的课程或内容则仍然在传统课堂上开展教学。这种面授形式的课堂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课堂交流便捷即时,修课学生容易结成稳定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格也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些都是在线教学所不具备的。
(2)慕课分层构架与学习权限有限开放相呼应。分类课程包应循着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这一逻辑顺序选取课程或内容,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与内容之间层级鲜明又相互衔接。慕课教学采用“微视频”即微课形式,每节课时长为10分钟左右,这是基于学生最佳注意力时长的考虑。作成慕课的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由若干节微课组成,学习内容有逻辑顺序的微课与微课之间,应按学习规律与教学进度有序构架,设计学习权限,即学完了前一节微课并达到教学要求才有资格学习后一节微课。引导学生有步骤、阶梯式地开展在线学习,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构建以微课为单位的分层分类课程包,关键要厘清每一类培养方向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的关键还在于技术层面,微课学习权限宜采取有限开放的方式,学生点击某一门微课进入学习前,系统会提示其是否有权限进入学习,有权限则能顺利进入学习,提示无权限则打不开学习页面。
4 基于慕课形式的分类教学应解决的基本问题
(1)多渠道获取慕课资源。慕课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分类课程包里的所有慕课全由高职院校的教师自己建设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一部分慕课课程可以来自包括XuetangX、果壳网Mooc学院、慕课网等慕课平台,比如分类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部分公共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当下,信息化教学是热点,多地陆续搭建高校慕课联盟,这也是获取慕课资源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更要通过政策和措施激励本校教师积建设校本慕课。通过多渠道获取或自主建设慕课,形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慕课教学资源。(2)加强学生的学习诚信教育。慕课学习不是面授课堂,师生之间连着网络,却有时空的阻隔。电脑另一端的学习者身份难以确认,在线作业和互动问答是否由学生本人完成也不得而知。尽管技术设计可以解决一部分学习诚信问题,但仍然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自主、真实地在课外开展在线学习。
注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http://www.china. 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② 肖智清,周劲松.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中国高教研究,2004(6):59.
③ Mc Auley A,Stewart B,Siemens G,et al.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J].2010.
参考文献
[1] 祁涛,王应解.关于慕课若干认识误区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15(10).
[2] 姜蔺,韩锡斌,程建钢. 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