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施泽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51-02
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学习生物科学自然就离不开比较的教学方法了。在生物教学法中运用“比较”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一)主要字眼分析对比法
生物界千姿百态,知识繁杂,按其性质、特征、内在联系等进行分析对比,能使有关知识系统化。在教学中,可采用前后联系、对比讲解、系统讲解,使学生在掌握特征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生物学知识。这种作法既可方便学生记忆,又不会产生混淆。如细菌和真菌的特征学生很容易混淆,通过比较,抓住主要的区别: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这样学生就不会混淆了。
(二)列表比较法
列表比较法是指教师在讲解生物学概念、原理时,通过提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归纳出相同点、不同点或共同的规律,并以表格的形式表示之,便于学生归纳比较、灵活记忆。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列表比较。
(三)想象对比法
我在进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节的教学时,先向学生介绍地球形成的46年前,然后让学生想象出地球刚形成时的景象,有说“没有生命”的;有说“森林茂盛”的;更有说“比现在更美丽、更繁荣、科技更发达”的等等。当然,我并没有给这些答案正确与否的评价,而是让学生阅读资料,让学生从充满神奇色彩的文字中想象出地球刚形成时的景象,同时观看科学家推测出的地球刚形成时的动画片,学生根据图文进行了概括:当时地球温度很高,火山喷发出的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天空中经常雷闪电鸣。通过与现代大气成分进行比较发现:原始的大气中没有氧气。因此,学生达成了共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将这一漫长过程的四个阶段简要说出来,从而在脑子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比较,使学生对知识目标有了直观、系统的认识,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图文并茂,用好比较
初中《生物》教材中彩图和文字部分的图很丰富,蕴涵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直观易懂,文字表述简洁明了,对比阅读可以加深印象,促进理解。再配以生物模型、标本及挂图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比较教学,通过看、讲、练、做对比,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用书上的图解,还要指导学生绘制图解,使复杂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
(五)复习过程中用好比较法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复习,能够解决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理解食物链,食物网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法。还有在复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上我们也用图表比较法,从各方面比较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更加的融会贯通。并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突出了进化观点等,使学生便于分辨、理解、记忆和掌握。既可纵向比较,又可横向比较,通过分门别类系统地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生物的共性与特征,使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由难变易、化繁为简。
二、运用比较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是关键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比较。如:一种植物体和另一种植物体;一个植物类群和另一个植物类群;一个动物类群和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群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层像栅栏,海绵层像海绵。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的原因和植物进化的原因;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实质等相比。
(二)比较应贴近学生思维要求,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上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
(三)比较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多维度的,虽然形式多样,但彼此间又有着相互的联系和知识的纵横交错,所以在选择比较法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比较方法。一般来说,每一种比较方法在教学中只具有某一种教学的功能,所以,为了深入地掌握教材的实质,要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将各种类型的比较方法综合起来加以运用,以便更好地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