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有效实施任务教学

2016-05-30 16:59吴洪涛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协作学习自主探索任务驱动

吴洪涛

【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 任务驱动 自主探索 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是当今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在所有学科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阶段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所以,信息技术课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必须加以改造。在以计算机作为认知、辅助教学双重工具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想比,应有更鲜明的特色。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给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讲,现代信息技术不单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得力的助手;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不再是单纯的观察演示,而是进行主动探索的学习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識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学生由原来的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而惟有如此,才真正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究与意义建构。因此,信息技术课为我们提供了更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空间和舞台。本文根据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中经验,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要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和策略。

一、 围绕素质教育重视教学“任务”设计。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中学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强等特点,通过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产生良好作用。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否要以教材为“蓝本”, 虽然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作为处理信息的便捷工具,但各地的计算机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所以许多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以普及为主,兼顾了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使教与学有一定的冗余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根据自己学校计算机的配置、学生的操作能力、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要把教材当作例子,而不是“蓝本”来遵循。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以“任务”教学为主导,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只有兴趣不等于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课。如果不加以引导,有些学生仍然不会重视,上课玩玩电脑了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初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课程的教学上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适量的范例与练习,组织好教学。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力求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接合点。

(一)、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1、兴趣是学习之母,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是“兴趣”。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激发,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以便学生达到善学、好学、乐学的目的。

2、掌握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教学仍然很难成功。现行教材还在试行阶段,有些地方还不完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不必太受教材限制,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师首先要明确整个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然后明确每节课的任务,设置范例,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时,提出一些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带出相应的内容。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要更好完成该项任务,可先将这个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任务驱动,教授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明确目标,提供资料

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后,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或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初二课本的第四章《网页制作》的第三节《网页制作之超链接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此知识点与前面学过的在Powerpoint中实现幻灯片之间自由穿梭的超链接的方法相类似,让学生从旧知识入手,结合新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在进行超链接操作之前先要确定超链接对象,这时学生就会提出“超链接的对象有几种”这个问题,待此问题解决后,另一个问题接着会出现在学生眼前:“用什么媒介来链接呢?”,一个个问题解决了,任务也就完成了。

教师应在上课前做好资料准备,将教学中所用到的一切信息资料作为素材库存放到机房服务器上,如WORD中用到的字体、文字、图片、花边等等,指导学生从工作站登录到服务器上获取这些信息,进而可以从各种外部设备上、从Internet上或其他渠道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比如建立一个虚拟网站,为学生准备大量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准备学生遇到困难时或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时使用。

(三)、任务完成阶段

任务驱动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已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此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1、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学生接受任务后,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这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比如我们在进行“认识文件和文件夹”一节的教学时,设计了一个任务:在“D:╲My Music╲mp3\”窗口中找到文件“国歌.mp3”文件并打开运行它。然后教师操作电脑演示查找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任务完成的过程。最后运用自制的课件动画演示“文件全名”的各部分组成及简单解释,并与“找人”相类比后,提问学生回答对“地址”、“路径”等概念的理解。

2、协作学习

网络信息的交互性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最佳物质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电脑水平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学习风格、性格方面的差异等等,故将电脑水平较高的学生与较低的学生、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一般4-5人),围绕着问题的解决而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优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差生的学习,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挥学生各自的学习优势,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进行多样化交流,通过这种交互、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比如:初二课本的第四章《网页制作》的第三节《网页制作之超链接篇》,让学生通过几种不同的方法来链接不同的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对于链接不同的对象都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沟通后,最后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并作出分析、比较,这样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几种不同的方法来链接不同的对象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在画图软件的教学中曾尝试使用了这种方式:在课前导入时,先利用了CAI课件将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使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刺激下,在如诗的意境中,萌发学习的兴趣。在工具的讲授中,我也只是介绍各工具的名称,而各工具的功能则由学生自己协作、讨论得出。利用网上课件或帮助系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就掌握了知识要点。

(四)反馈纠错,问题点拨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也要对此类问题进行强调、讲解、分析,并由教师或学生直接示范,进行点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WORD中《文本的选中操作》选定文本有多种方法,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要针对实际操作来确定选取方法。比如选定任意文本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当前插入点定位于起始处,单击主键,按住Shift键,再把当前插入点定位于文本快结束处,单击主键,可选定任意文本块;二是将当前插入点移至起始处,按住主键拖动鼠标光标直至结尾处,放开主键,也可选中任意文本块。但如果要选取一行,可以采用上面的任何一种方法,但还有一种方法更快捷,就是对着该行左边的文本选择区单击主键即可;如果要选取一段,在段落左边的文本選择区双击主键,即可选取;如果要选取全文,按Ctrl键,并单击文本选择区或在文本选择区三击主键,或者执行“编辑—全选”也可选中全文。

通过这样讲解、分析,并操作示范,学生对选定文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操作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五)归纳小结

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中,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的知识建构。

例如:学生学习了选定文本、复制文本、移动文本,以及它们的各种不同方法,因为这些操作都是分解到一些任务中,学生虽然都已经基本掌握,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比较零乱的,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复制文本与移动文本的区别,对于第一种方法,复制与移动的区别在于,在选取文本后,复制是执行了“编辑—复制”命令,而移动是执行了“编辑—剪切”命令,前者是保留原来的内容,后者是不保留原来的内容,在第二种方法中移动文本是将鼠标指针指向所选取的文本,按下鼠标左键,拖动鼠标至目标位置放手;而复制文本则是在进行移动文本操作的同时要按住Ctrl键不放,才能达到复制的效果。

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对复制文本与移动文本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巩固,实现真正意义的知识建构。

三、效果检测与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方法可以是观察法、作品评价法、网上测评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任务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查找课本的相关内容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帮助解决问题,很明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有些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对解决的方法有很多疑问时,他们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从他们的发言、讨论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新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交流、讨论把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同学们共享,这样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二)作品评价法

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也可以让同学来评价,也可以由教师来评价。

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我在《制作电子板报》一章的教学小结时,把收集起来的学生上机作品加以分析,也让学生相互评讲,最后把设计、创意等出色的作品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在学校宣传橱窗中展览。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丰富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起到很大作用,也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称赞。

评价的重要意義在于依据上机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习技巧、思维能力及习惯养成、学习风格、审美等人文素质方面的特点与长处,通过发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学生就可以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使上机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得以升华。

(三)网上测评法

网上测评法是利用网络技术的优越性,设计出网上测试系统、网上监控系统、网上分析系统。这样直观地显示了题目的完成情况,哪些题目较多同学答对了,哪些题目较多同学答错了,从而可以检验题目的难度,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反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在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除了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完成任务外,还可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对某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沟通,从而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制作电子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实践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

4、学生在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时,通过查找书本、网上资料等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及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批判意识。

以上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它们是本人以后改进教学方法有力的依据,并将会日益趋于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 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国电化教育,第176期

[2] 章慧敏 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第176期

[3] 钟志贤 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中国电化教育,第157期

[4] 钟志贤 万士杰:《初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翠园教科研,第三期

猜你喜欢
协作学习自主探索任务驱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