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柱
【关键词】 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现状;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6—0082—01
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重培训朗读的兴趣。”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对朗读的训练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的现状
1. 课堂上朗读用时少。许多教师由于教法陈旧,讲解课文按部就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一篇课文教完,字词句篇,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似乎都讲到了,可是学生对课文本身(关键词句、精彩片断、甚至整篇文章)朗读很少,一般在一节课里学生只读一、两遍课文,印象不深。学的课文虽多,却都成了过眼烟云,印象模糊,得益不多。
2. 缺乏朗读方法和规律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缺乏准确的指导,有的老师既不作示范性朗读,又不加指导;有的完全用录音代替范读和指导,表面上看是运用了电教手段,其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录音,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因此,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收效甚微。
3. 朗读内容训练少。为应付考试,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语感,好端端的范文被“肢解”。他们唯恐学生读不懂,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把学生应有的朗读训练的机会全都剥夺了。课外,老师们对学生很少进行朗读训练,布置家庭作业也主要是书面作业,很少有朗读任务。
4. 缺乏系统的朗读训练。由于很多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小学阶段各册教材中的朗读要求缺乏整体的了解,只是就课论课,缺乏系统的朗读训练。如,低年级的老师不知道高年级的朗读要求,因而在教学中忽视了朗读的系统训练,甚至连本年级的朗读要求也达不到,学生的朗读基本功不扎实。
5. 教师朗读水平低。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普通话基础差,缺乏扎实的朗读能力,即使是毕业于师范学校,但由于长期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够,放松要求,朗读水平非但得不到提高,还有所下降,这就直接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二、解决策略
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语文教师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高度重视朗读教学,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
2. 明确朗读要求。朗读要求做到:(1)正确、清楚。即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吐字清楚,音量恰当,速度适宜。(2)自然、流畅。即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停顿合理,语气顺畅。(3)传情、达意。即能抑扬顿挫地朗读,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苦练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其次,学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朗读基本功进行培训、考核,使教师的朗读水平达到规定要求。
4. 加强示范指导,教给方法、规律。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首先,教师要下苦功夫按要求朗读好每一篇课文,成为学生仿效的楷模。其次,老师要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久而久之,使学生学到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再次,对于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师要相机适时传授给学生。最后,教师范读的速度必须与不同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思维速度、视读速度同步,这样才能真正收到示范的效果。
5. 课堂教学要保证朗读时间。今天的小学生不像古人只学一门语文,他们还要学别的许多功课,时间很有限。因此,教师必须利用课堂时间多指导学生读书。“文章不厌百回读。”学生只有亲口朗读,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获得真知,就像吃东西要经过咀嚼才易消化、吸收一样。课堂上,老师要精讲,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6. 安排朗读要有要求有检查。朗读,不管是读一句,读一段还是读一篇,或是个人读,集体读,还是分角色读,都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要他们去发现问题的,可以是要他们去分析问题的,可以是要他们去解决问题的,也可以是关于怎样读的等等,读后并落实检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朗读教学的盲目性。此外,课后要适当布置一些朗读任务并有所检查,让学生熟练吟诵课文,感知理解课文。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