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实践中正确造型观念的培养

2016-05-30 13:02:09迟慧鑫胡博
艺术评鉴 2016年16期
关键词:造型艺术认识现状

迟慧鑫 胡博

摘要:纵观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无一不展示了其成熟的造型观念。在整个绘画实践中,造型的理念可以说是贯穿了绘画始终,当然无论是具象造型还是意象造型,都有助于对客观物件进行艺术的还原,甚至可以讲,造型观念的培养是作品能够形神兼具的基础。但是,国内目前对正确造型观念的培养的研究基础和深度都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阐述,大多书籍也只是个人经验的总结,为此,本文将结合绘画实践对正确造型观念培养进行阐述,提出自己对于造型观念培养的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绘画实践 造型艺术 现状 认识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89-02

一、前言

绘画的种类非常丰富,在绘画实践中,对造型理念的运用大致是相同的,这是基于绘画的本质在于画家通过绘画技术,运用工具对绘画客体进行艺术再造过程,由于其绘画类型不一致,其最终表达的重点也就有所偏好,因此,其艺术表达的手段对于绘画突出的内在气质也就有所不同[1]。所以,在绘画实践中,造型观念在一开始就应该进行合理的利用,对于绘画客体的认知进行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让绘画作品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可见,在实践中对于正确造型观念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造型元素及造型重要性

(一) 造型元素

造型观念中最基础的技能就是对造型元素的充分理解并加以运用,在整个绘画创作类型中,实现绘画创作的艺术效果,一些基础的造型元素就是其必备要件,我们称之为艺术语言。

1.线条。作为最为基础的造型元素,线条的运用涵盖了各种绘画类型,同时作为生动的部分,它在画家进行构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些基础的轮廓就是通过一些看似无规则单一的线条所构成,看似抽象,实则已经是画家把客体意象化的一种方式。

2.形体。线条勾勒过后的形象已经和形体相差不大,是对客体的形貌的大致描绘,当然,由于中西方对于造型观念理解的差异,形体所透露出的信息也就有所差别,比如中国传统对于形体元素的解读更多侧重于其人物情感倾向的暗示,而对于西方绘画而言,形体更侧重于对客体外在轮廓的精确捕捉[2]。

3.色彩。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绘画作品,色彩勾勒是作者展示其思想境界和作品氛围的有利武器,浓烈或是淡雅,绚丽或是简约,色彩的搭配和渐进也正是作者吐露情感的最好要素。

4.色调。色调是与色彩相关的一个重要元素。在近代,不少中外名画,例如在俄国社会动荡的时期,其油画作品大多就是通过色调的变化,绝妙的捕捉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通过色调来烘托氛围需要极高的技巧才能实现。

5.动感。绘画本身是静态的,但是通过对于构图和造型的改造,能够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这对于造型的塑造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造型元素作为基础的构成要件,不仅包括以上几种,只有丰富绘画的造型艺术才能让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同时才能够提升作品的质感。例如,一些作品通过明暗、对称等要素给人的视觉感知是某一种要素所不能带来的。再比如,在我国山水画中,常用的点苔法就是通过各种形状的点来表现山间各式的碎石和苔藓杂草,这种意象处理,不仅不会让人觉得这些点缀冗余,相反会让人认为具有十足的视觉表现力,真实的展示了山水画的轻松写意的独特美景。

(二)造型能力重要性剖析

如果说造型元素是绘画的基本要件,要么熟练熟练运用造型元素和技巧就是绘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造型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些基础的训练是不可少的,绘画实践本身是一项长期的熟练生巧的技术活,对于基本技能加以完善对于后期的进阶以及今后的艺术发展道路都有重大关系。

绘画就是客体的替代物,是对于画家所接触的自然生活的反作用,通过对其形成的独到理解而形成的画作,代表了作者最为真实的情感表达。绘画的造型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绘画作为一门艺术,源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人们无法捕捉到生活中的每一瞬间,却能通过画笔记录下对内心具有重要影响的心路历程,这种种都取决于造型,所以简单来讲,造型并不是对本体进行再创造,而是对本体进行趋于完美真实的拷贝,这种拷贝源于作者的内心,艺术通过“暗示”使人感到快慰,艺术家不可能复制自然,但可以暗示它。

三、绘画实践中造型观念培养现状

纵观有关绘画造型的研究历程,国内造型观念方面研究的理论基础还非常薄弱,在各种艺术理论的出版物当中,专注于绘画理论方面研究的作品其实并不多,并且这些作品更多的是讲述整个艺术史,期间还参杂着不少个人经验,真正对理论探索的基本没有,并且在现有出版作品的,其技法理论也都相对陈旧,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能够指导绘画实践。

在时代影响下,绘画造型观念薄弱可以说是理论缺乏,会对基础教育层面产生不可逆的影响,随着高校扩招并且各行各业对于美术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对于绘画基本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正确培养绘画实践中的造型观念,已经是非常迫切的事情,这不仅关系到从业人员的基本绘画能力,更关系于整个造型理论体系的完善和进步。

四、对绘画实践中正确培养造型观念的几点建议

与其说培养造型观念,倒不如说是对造型能力进行一次科学实用的普遍性升级,造型能力是美术课程学习的最为基础的环节,它是表现人类美学的艺术基础,对于众多才接触绘画的青少年而言,技术造型能力不仅关乎绘画技能的养成,也体现了绘画教育者的一种社会责任。当然,培养造型的正确观念,是一件系统性的工程,特别是在目前高速运转的信息社会中,基础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为此,结合绘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对于培养造型观念的几点认识:

(一)夯实绘画基础技能,增强学生绘画造型能力

在高等教育阶段,绘画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少儿时代乱涂乱画可以看作是创意的开始,同时也是对绘画产生强烈兴趣的启蒙阶段,那么进入高中阶段时,对于真正想进行绘画基础训练的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就是狠抓基本功的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学生自身对与世界以及绘画的看法已经有了较为理性的认知,他们对于绘画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所以随着进入大学阶段,更加专业系统的绘画理论的补充以及绘画造型训练的不断加强,使学生们对造型观念有了一个良好的认识。这不再是一个绘画爱好者能够经历的,而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所以无论是哪个阶段的绘画,夯实基本技能以及端正学习态度才是培养造型观念的基础。

(二)造型观念的培养关键在于重视形象描绘的训练

对于初学者而言,形象描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形象描绘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物体的精确描绘,而是让初学者能够对物体产生直接的观感,进而通过学习或者临摹并用的方式,使用单线条对事物进行描绘,最开始的描绘不要求完整性,而在于培养初学者对于点线面的认识,以及培养其观察物体细节和整体的能力,这也就是造型的前期阶段。

(三)加强素描和速写的训练,加强对形体的把握

造型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基本训练课程,其中素描和速写就是其中最为基本的,总体上讲,素描和速写并没有太过明显的界限,都是对常见事物的形体和细节结构的描绘,无论是作为基本功训练,还是分开对素描和速写进行独立训练都是强化造型能力的一種途径[3]。很多初学者对于素描和速写往往持不重视的态度,这是绝对不正确的,特别对于速写,有些初学者甚至认为速写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误区,速写是素描的一种,都是基于造型艺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在造型训练的初期,速写和素描往往能够为创造带来灵感。通过这两种训练能够使绘画形成一种良好的造型习惯,也能对造型中的细节描述打好基础。

(四)善于观察是培养造型观念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的画作,其作者对于形象的整体把握都极其准确,甚至可以认为,无论何种风格的画,画家的灵感终将通过对造型深度挖掘来显现,可见,造型能力是绘画最为基础的能力,特别在绘画创作中,画作的精华之处往往就在于作品与客观现实的意象的完美结合。画面中的像即为造型,而善于观察就是获得这种能力最为直接的途径。具备造型能力的绘画者,可将对现实的所思所感通过绘画语言及艺术符号恰当的加以展现,使欣赏者能够对艺术作品产生共鸣。当然观察不仅限于对于事物外部细节及整体的捕捉,特别是对于人物画而言,其神态姿势,往往是与其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相呼应的,因此,这类造型对于绘画者的素养要求就非常的高,所以观察力和洞察力是培养造型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平时生活中需要多多积累。

五、结语

造型能力是绘画实践中最为基本的能力之一,当然随着我们大众审美日益多样化,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艺术界,对造型观念的培养以及训练都会得到加强,当然这需要平日多积累多观察,反复训练才能达到。

参考文献:

[1] 金胜.形体表现在人物绘画造型语言中的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2(07).

[2] 安存代.浅谈绘画造型艺术诸种因素的辩证关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3] 易君君.简谈绘画造型符号的表现形式[J].大众文艺,2010(05).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认识现状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山东陶瓷(2020年5期)2020-03-19 01:35:38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42
浅谈我对秦腔小生舞台表演的认识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40:03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36:3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22:59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44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