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兰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课堂要求每一位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实际教学现状,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方法的实效化、学习方式的合作化、学习反馈的自主化等教学策略的调整,促进每一位学生智慧学习方式的生成,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学与教。
关键词:实效化;开放化;自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49-2
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必须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而聚焦我们真实朴素的常态课堂,不难发现:虽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老师们往往急功近利,为了“五个手指一般齐”,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性与差异性,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承认学生学习差异的客观存在,尊重差异而不是要消灭差异,通过教学策略的调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智慧学习方式的生成,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学与教。
一、方法选择实效化,促进学生智慧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在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时,先让学生经历方法多样化,最后提炼出最优方法,让学生集体操练,以求模式化的“条件反射”,提高应试能力。其实,在这样的被动接受学习过程中,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式的机械模仿,遗忘率极高,后期经常面对同样的问题无从下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怎么学得不扎实,今天学,明天就忘了”,其实,这都是因为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学习能力差异,导致许多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最优的方法,无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也就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
虽然在同一个课堂上,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有许多操作性的困难,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鼓励他们选择最有实效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学困生,哪怕烦一点、慢一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一定会促进他们进行知识的内化,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教学《量角器的度量》时,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做到“角的顶点与对量角器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齐、从0开始读数”这三点,因为这种方法操作起来,读数好像更方便、更准确,很多时候,老师们还会让学生一个一个过关操练,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总是事与愿违,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对做到“顶点与中心点的对齐”学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许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面对开口位置不同的角时,他们往往为了将“角的一条边对齐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去下意识地转动本子,结果造成角都不在量角器的度量区域等各种各样的度量失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一次教学时,索性让学生放开手脚,让他们自主进行尝试,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于是我请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演示,原来孩子们在对齐中心点的情况下,转动量角器就可以轻松地将角的一条边对齐量角器的任何一条刻度线,然后采用低年级学习过的“断尺度量”的读数方法,读取正确的读数。虽然读数中经过了简单的减法计算,但实际操作环节得到简化,学生操作时只要记住点对点,这样学生的度量的速度和质量反而提升许多。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再强求度量方法的统一性,结果正确率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我看过的,我会忘记;我听过的,我也会忘记;但是我做过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只有尊重学生学习差异,鼓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尝试,选择对自己最具实效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内化,一定会在“某一天”“某一刻”豁然开朗。所以,对于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要让他们尝试、经历、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的智慧学习方式。
二、合作学习开放化,促进学生智慧学习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合作学习亦是学生的智慧学习方式之一,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凸显出学生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共同发现等优势,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所以在组织设计合作学习时,要精心安排合作小组成员,尽量做到每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作的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既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四人小组,还可以是师生合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之后会有大量的相关计算教学,老师们最头疼的就是面对综合练习时,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及以下学生总会出现不仔细审题,无法准确判断是求棱长总和、底面积还是表面积、体积,要不就是多求或者少求几个面的顽固性错误,总是在打上红红的大叉时才发现又“看错了”。
于是在一次练习教学时,我给出了“有一个长方体泳池,长25米,宽10米,高2米,水面离池口0.5米,沿水面划了一道黄色警戒线”等信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编制一题多问的教学设计环节来突破这一难点。对于学生来说,难的不是对问题的解决,而在于真正透彻理解不同问题间的区别联系,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思维碰撞,算式比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同等的参与机会,经历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熟练掌握知识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比较辨析并获得相应的成功,每个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次练习以后,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的错误率大大下降。在每次的小组合作中,我还会轮流和学困生组成师生合作组,从学习伙伴的角度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状态,及时排查问题症结,调整教学的节奏和策略,以求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空间和时间,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相互启发,学生的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再到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中得到显现,又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种智慧学习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他们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反馈自主化,促进学生智慧学习
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究竟如何,能不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真正体现“当堂学、当堂清”,那教学的效果就不能等到课后练习再来反馈,最好能在课堂教学时保持教学反馈的新鲜度、时效性,不让问题留到课后,不让学生稀里糊涂地完成课余练习,实现课堂教学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为了做到教学反馈的自主化,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将自己的单一角色转变为多重角色,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更要成为倾听者和学习者。教师要以同等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在群体交流中自我发现,特别是在知识的联结处、疑难处,思维的干扰处、转折处,做好隐形的“指路人”。学生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小老师”,和老师共同来完成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因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客串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上的“主角”意识,有效克服学生学习的倦怠情绪,引起有意注意,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练习,需要真实、迅速地反馈学习效果的时候,我会请每一小组做得较快,并且经过我批改准确的学生当“小小批改员”,对批改员的要求是能快速批改,清楚归纳汇报组员错误原因,并指导其订正。这时,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速度和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连班上的学困生都格外珍惜这样的拿红笔的机会,学生在做小先生的过程中,听、说、读、写、思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当然,我们要注意兼顾学生的差异,根据练习设计的难易,选择合适的人选,确保批改的有效性。
“小老师”执教,是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倡的教育理论,在构建有效学与教课堂时,能有效促进学生智慧学习方式的形成。这种立足于学生层次的“教”,不仅及时、真实地反馈出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更促进了学情的稳定,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挑战欲望和勇气,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高、参与面广,直接提高了课堂生成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积极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创设课堂有效学习的时空,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被动走向主动,能够促进学生好奇心、坚持性、主动性、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这五大学习品质的提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差异性的主动发展机会,促进学生智慧学习方式的生成,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学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