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菲菲
摘要:舞蹈教育在儿童教育阶段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有助于增强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观念;有助于提高儿童对于艺术的感知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有助于协调儿童全面发展,塑造强健体格。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幼儿园舞蹈和小学舞蹈的区别后,总结了幼小舞蹈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舞蹈课程衔接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舞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16-02
一、引言
舞蹈教学对于培养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舞蹈可以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提高孩子的生理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专注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教育理论中存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元分立的情况,具体体现在教学方式的不同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上,前者以游戏切入为主,教学任务相对轻,后者则以专项教学为主,教学任务相对较重。两者的差异性有可能会导致儿童在幼小舞蹈銜接过程中因环境变化、教师变化、学习任务变化感到焦虑甚至厌学,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幼小的衔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首个衔接阶段,是幼小教学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对整个小学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使儿童能够适应进入小学阶段后的舞蹈学习,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幼小教育的过渡机制。幼小衔接工作一般分两个阶段,一为幼儿园大班,该阶段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二为小学一年级,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儿童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要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这两个阶段缺一不可[1]。
二、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
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变化是连续的,但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心理的变化发展又呈现出某种阶段性,而后一阶段则建立在之前阶段的基础上。两个阶段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骤变,而是系统联系的量变耦合所形成的质变,即彼此之间是存在心理交集的。儿童心理发展显然遵从上述规律,需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连续性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相辅相承的结果。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这是构建儿童内心世界以及实现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儿童舞蹈的学习同样存在连续性与阶段性耦合的问题,因而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儿童而言,引起幼小衔接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问题的客观因素有很多,概括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六点:(1)教学者的身份和形象发生变化。从教学进度相对缓慢的幼儿园教师变为教学进度相对较快且要求更为严格的小学教师。(2)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从依靠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快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3)行为规范发生变化。比较而言,小学拥有更严格的校规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另外,幼儿园阶段不规范的舞蹈动作在小学学习阶段将会被纠正。(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进入陌生环境,小学生需要结交新的朋友,在新的集体中重新自我定位。(5)学习要求发生变化。家长、教师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都将发生从无到有或从轻到重的变化。(6)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儿童从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进入约束性更强的小学学习环境。这六点客观因素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幼小衔接中的差异性,因而迫切要求做好幼小的衔接工作,保障儿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更快进入小学舞蹈学习阶段,为未来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舞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儿童阶段的舞蹈教育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家庭开始重视儿童舞蹈教育,舞蹈成为儿童学习之余的重要文艺活动。在儿童舞蹈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衔接至关重要。幼儿园阶段,舞蹈教学主要以基础体态学习为主,穿插部分汇报演出,例如许多学校在校庆日和家校开放日举办舞蹈表演活动。幼儿园阶段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儿童了解并熟悉舞蹈的艺术形式,而小学舞蹈教育则更重视对舞蹈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审美能力包括对舞蹈动作本身的欣赏、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对艺术特征的分辨。具体说来,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舞蹈教育在目的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合理过渡就必须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
三、舞蹈课程的衔接思路
幼小舞蹈衔接的关键在幼儿园舞蹈课程的铺垫上,幼儿园在后续开展的舞蹈教育中应当总结儿童前期的舞蹈教育,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迎合小学舞蹈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在进行常规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讲解各舞蹈动作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欣赏舞蹈动作之外的美感,帮助孩子初步理解“美”的概念。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小学一年级阶段通过课外舞蹈训练巩固儿童在幼儿园阶段接触的舞蹈内容,使舞蹈体态基础训练不至于突然中止而造成再次学习新内容时的不适应性,力求实现幼儿园舞蹈教学到小学舞蹈教育之间的自然过渡[3]。
四、幼小舞蹈教育衔接的实践路径
1.学龄前的幼儿园教育准备。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园对儿童的学龄前教育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舞蹈的浓厚兴趣,发挥儿童自身的特长和天分,为小学舞蹈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相比较一对一式的舞蹈教学来说,幼儿园集中式的小班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进入小学教育后的适应能力,快乐学习。幼儿园应当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注重对儿童舞蹈兴趣的培养和舞蹈基础的教学,例如对儿童舞蹈学习态度和舞蹈领悟能力的培养。幼儿的年龄太小,属于骨骼和肌肉发育迅速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进行舞蹈教学,能够在矫正儿童不良形体习惯的同时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促进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改革小学阶段舞蹈教学方法。步入小学教育以后,儿童面临更全面的德智体美劳教学,在做好多方面培养工作的同时兼顾舞蹈培养,舞蹈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舞蹈教学可以发挥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其他能力的培养,增强儿童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儿童舞蹈基础能力的深化以及对舞蹈艺术领悟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集体中得到自我能力的锻炼[4]。其次,针对儿童性格和体质等的不同,在小学舞蹈教学中应选取适合不同小学生特点的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长处,弥补其自身的不足,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舞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舞蹈教师对儿童舞蹈学习的影响十分重要。儿童步入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后,离开家庭进入学校,教师成为孩子心中的绝对权威,老师的指导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会大于家长的教导。因此,作为舞蹈初级教育阶段的引导者,小学舞蹈老师应当善于发现儿童的特长,合理安排舞蹈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儿童舞蹈学习的评定工作,舞蹈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过度划分不同学生间的差距,避免对儿童心理上造成伤害[5]。
4.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幼兒园还是小学一年级阶段,良好的师生关系都至关重要,在小学舞蹈教育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良好的师生环境能够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儿童进入一年级以后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随意呵斥学生,以温和的态度开展舞蹈教育工作;其次要肯定不同儿童的独特性,做到有针对性的舞蹈培养;最后,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不随意批评指责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存在的过错。
5.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对于儿童入学前的教育工作,家长多注重于校规校纪和与人相处的教育,缺乏对于儿童初入小学的适应能力的培养。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儿童将面临更多的课程学习,在实行综合培养的同时开展舞蹈教育,小学生将很难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协调小学生文化课程和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儿童的舞蹈天赋,同时主动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发现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不足,及时纠正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错误动作,引导小学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此外,家长应当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更快融入学校的大集体[6]。
五、总结与建议
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启蒙阶段,一年级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环节和整个义务教育过程的起步阶段,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根基,二者的衔接至关重要。幼小教育的衔接直接关系到教育根基的稳定。舞蹈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儿童独特的个性,有助于激发幼儿潜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促使儿童顺利踏入一年级的义务教育,适应衔接阶段的舞蹈教学,发挥自身特长,展现自我魅力。相比幼儿园舞蹈教育而言,小学舞蹈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要兼顾好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关系到儿童对于舞蹈的深入学习。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应当充分配合,做好幼小舞蹈教育的衔接,通过三方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发挥舞蹈教育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舞蹈教育阶段到小学舞蹈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许芸芸.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关旗琳.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课程衔接研究[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何洪涛.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
[4]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9.
[5]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12.
[6]张亚丽.幼小衔接现角下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