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里的转喻、隐喻分析

2016-05-30 01:38李媛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转喻思维模式认知

李媛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重要方式。本文对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转喻与隐喻的关系、转喻和隐喻的义项分析做了阐释。

【关键词】: 认知;隐喻;转喻;思维模式;词义延伸

前言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创立之初,语义问题就备受关注。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以认知模式如隐喻、转喻为工具,对一个词的原义或是中心意义扩展衍生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事物概念化的过程。一词多义现象实际上是在本义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认知形成的。

一  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

人们在创造词汇时,词汇的意义是单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社会中出现了很多新事物且人类的认知也不断地丰富,单一的词义不能满足人类表达的需要,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解决词汇不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词汇被赋予新的意义,一词多义现象由此产生。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并且这些义项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相互联系的多个义项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语义范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既减少了符号的数量,又提高了交际效率,一直深受国内外语言学家、文学家的关注。

说话者在特殊语境下,为表达某种新的信息,选用旧词来表达新的意义。衍生词义与其源词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理据关系,这种理据关系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两大认知手段实现的。

二  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

根据认知语义学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 描述现实世界的语言是以隐喻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些语言现象可归纳在意象图式中, 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 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现连锁状, 即后一个义项是前一个义项的基础。

(一)隐喻与转喻的关系

隐喻是将人们熟悉的事物映射到较不熟悉的、抽象的认知域,并对后形成的概念进行理解。在谈及隐喻时,我们常常会谈到转喻,转喻实际上是同一图式内不同实体之间的联系。一个物体有很多种属性,但人的认知通常会更多关注最突出、最方便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从而用一突显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转喻的产生,使人类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赋予某个词语多个义项。

转喻是语义延伸最主要的过程之一,它与隐喻的关系是隐喻来源于转喻,转喻中有隐喻,隐喻中有转喻,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词义延伸的重要手段,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还构建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来进行推理和判断[1]。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是不同的认知方式, 最大的差异在于两者的“域”不同,转喻建立在邻近性原则基础上,本体和喻体在同一个域进行,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隐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从一个域的映射到另一个域的映射, 两者属于不同的域, 对一事物的理解基于对另一事物的理解, 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一种映射关系,属于不同的范畴。例如:她是一朵花。这是隐喻,花是一种植物,给人美的感受,把“花”映射到她身上,说明她很美或者很高贵,把植物映射到人身上属于两种不同域之间的映射。又如我们需要更多的帮手,这是转喻,“手”是身体部位的一部分,属于转喻中用部分代替整体。由于“域”的界限十分模糊,所以转喻和隐喻不可能完全分开,所以两者的交叉关系也不容忽视。

(二)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

在词义延伸中,有两种思维结构,一种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思维结构,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性联想思维结构。转喻呈连锁状延伸,隐喻呈辐射状延伸。[2]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借助转喻、隐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通过转喻、隐喻来扩展语言,是人类普遍的认知能力。例如基本词汇由于受到隐喻的影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体的器官词语大部分都有隐喻的意义,“脚”的本义是指人或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如“脚面”、“脚背”,由人及物,引申到物体,如“高脚杯”、“山脚”、“桌脚”。“手”的本义是指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后引申成“手艺“、留一手”、“扒手”,从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到表示相对抽象的概念,这都是隐喻的产物,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此看来,,词汇不是随意获得新的义项的,而是通过人的认知思维而获得的,一个词语的多个共时义项通常来说是以隐喻理据的方式互相联系的。

三  转喻和隐喻的义项分析

词汇义项大致可分为本义和引申义。词义的引申过程是再次对事物进行范畴化或概念化的过程,从单义词的一个中心结构变为多义词的多中心结构[3]。根据英汉大辞典关于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草”的义项如下:

1.(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草本植物的统称) grass

2.(指用作燃料、饲料等的稻、麦之类的茎和叶,如草料、稻草) straw

3. [书] (起草) draft

4.(草稿) draft

5.(草书; 汉字书写形式的一种) rapid, cursive style of writing

6.(口语中指雌性家畜、家禽,如草鸡) female

7.(草率; 不细致) careless; hasty; rough

8.(初步的; 非正式的,如草案) drafted; not final

词典给出的8个义项中,第一个义项是它的基本义,这是人们的外界事物最基本的认知,其他7个义项就可被看成是后来逐渐扩展的意义,是随着人们在实践和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的。义项2是由义项1发展而来,“用作燃料、饲料等的稻、麦之类的茎和叶”是“草本植物”的一部分,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现了转喻的思维。义项3词性变为动词,把书面初作的粗糙零乱的现象用“草”杂乱的特征形容,后来形成专有,指书面文章的初作,如“起草”;继而引申出用以表达书面文本的“初步性和非正式性”的草义项8;而后又引申出义项4初作的文本“草稿”,文字的粗劣为潦草,潦草的字体为“草书”即义项5,这都是不同域的映射,是隐喻的认知思维。义项6雌性发情、产仔等等与“衔草做窠”的“草”联系密切,有“衔草”习性的动物,都用“草”指称其雌性。而这里的表示雌性意义的“草”与义项1具有不同方面的相似性,是通过联想进行的跨域投射,体现了隐喻的思维。

四、小结

转喻和隐喻思维是词汇语义衍生的重要方式,转喻是基础,表现为临近性和相关性,隐喻来源于转喻,表现为相似性特征。转喻、隐喻思维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探讨转喻、隐喻更有利于对语义来源的认识和词义的发展,词汇的发展也不仅受到词语内部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对词义引申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化,一词多义里的转喻和隐喻认知也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注释:

[1]曹淑娅.《隐喻认知模式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2):76

[2]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 2006(03)

[3]Taylor,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Taylor,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02-3

參考文献

[1]汪化云.“草”的词源和俗词源[J].汉字文化,2002(4)

[2]万甜甜.从“leg/腿”一词多义看认知转喻和隐喻[J].青年文學家,2012(21)

[3]李瑛.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03)

猜你喜欢
转喻思维模式认知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