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075-01
鲁迅先生文章中的细节描写,“金刚怒目”式地将如匕如枪的文字刺向腐败的社会生活,塑造出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初中课文鲁迅小说中有着像生活一样真实、鲜明、典型的细节描写。
一、小说中外貌细节描写的刻画,让人物形神兼备
细节描写也常在外貌描写中使用。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只需抓住人物身上的某一特征,并对其加以描绘就能达到“借一斑观全貌”的目的。鲁迅在小说中常采用人物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主人公便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二、着力于环境物件细节,深刻揭露人物性格命运
人物离不开活动的环境,人物的一举一动,往往带有特定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如《故乡》中“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这一细节勾画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凄凉的心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的巨大变化,为下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人物的性格特征与自己所使用的物件也有一定的联系,鲁迅先生注重使用典型物件道具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命运,如《故乡》中:“下午,他拣好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中年闰土特地挑选了“香炉和烛台”这一细节表明闰土已经信奉神灵,希望神灵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再联系前文,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闰土,不但接受并遵从了封建等级观念,而且已经虔诚地相信了鬼神,把自己的命运交给鬼神来安排。這样更加突出了闰土的悲剧性格。《孔乙己》中,孔以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
三、引用典型语言表现人物心理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就是要求符合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习惯,能透露出人物的社会地位、思想观点、职业特点、心理状态,使读者听其言如见其人。如《故乡》中对杨二嫂刚出场的语言描写:“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不肯放松,便愈有钱……”通过这些语言,生动准确地刻画出她尖刻势利,爱搬弄是非的小市民嘴脸。《孔乙己》中作者描写孔乙己跟酒客们辩解时这样写道:“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在这一细节中,孔乙己他把“窃书”与“偷”,“读书人的事”与别人的行为区别开来,在字面上作辩解,其实是无力的,只是玩弄概念。他想清白做人但事实上清白不了,事实上不清白又偏要争面子,竭力掩饰自己的劣迹,表现了他可笑可悲的矛盾心理。
四、动作的描摩,表现出深沉厚重的思想内涵
塑造人物,渲染环境,都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社戏》中“摸”豆的动作细节,“月夜偷豆图”,展现的不仅是淳朴乡村少年的善良,更寄托了鲁迅的理想。这里所描绘的,“实在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的故乡图景。“摸”豆偷豆的少年天真淳朴,活泼热情,几乎没有受到世俗的沾染,保持了“童心”,鲁迅赞扬不失童心的真正的人,恰恰与那令人窒息的市侩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乙己在众人的笑声中,在“摸”出四文钱的窘境中惨然谢幕。凄惨的图画,悲酸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孔乙己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穷困潦倒而又清高迂腐,善良无能而又可怜可气。放弃与命运抗争,逆来顺受,自甘堕落。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管如此,对社会黑暗和冷酷的揭露,以及对群众麻木的的批判还是相当深刻的。
总之,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对作品中描写对象做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描写越生动传神,人物的个性就越鲜明突出,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一点,文学大师鲁迅的小说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