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艺术的发展与革新,使装置艺术有了多重性质的美学特征,其间,装置艺术对物质材料的客观依赖呈现出自身的有限。直至电影视像与装置结合,让装置艺术进而深化出多维的动态语境,这使得装置艺术在视觉表达上呈现出比其他艺术形态更为复杂的描述与定义,但同时,电影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在装置艺术的组合之下,其审美体验颠覆了电影的传统诉求,在一定程度上,电影以一种更为物质化的情境让审美从视觉到体感再逐次消亡,就此,电影在影像美学上呈现出空前的自由与超越。
关键词:装置艺术;电影时空;身体效应
1 时间中的艺术黑洞
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广义和狭义的阐释让整个物理科学的自然社会进入到物质空间的思辨体制中,标志着学科态度被认识体系接受。看来与艺术界没有任何关联的物质科学学科观念,却深深影响着艺术的另一种道路存在。
首先,先进的科学技术让艺术获得更多的表达可能,倾诉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极为有趣的是,电影影像随科技诞生而成,以科学的语言表达:光以绝对的系数恒定不变,作为时间的参照,以常数的定律行驶,使得除开光本身的所有物质都是相对——这是电影产生的科学依据,时间和空间同时有着相对存在和相对间离的效果,间离与存在,使电影在时间与空间的表现手法上可以进行任意排列组合,在叙事结构上呈现以意识为主的逻辑表达,在时间变幻中,呈现环境的空间性,同时也在空间中呈现时间性的造型思维。
其次,人们关注时间在传统生活中的标尺作用,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开展有序的社会生产活动;而电影艺术更侧重非社会性的意识作用,在康德绝对理性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时间的摆设,似天宇的繁星一般,过去、现在、未来可如珍珠一般数落在盘中,无序且有序地摆置。这里回溯到霍金有关“时间黑洞”[1]的概念。
时间黑洞的理解,光在有引力的状况下会改变途径,甚至会改变无引力情况下光的速度,本质依然是讨论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这和艺术的关系是密切的,尽管这应是天文、物理的阐述范畴,但黑洞明确了时间在坍塌中的演变,大到宇宙的自我催生和缩进,吞噬并导致时间的停止,形成的终结;小到时空观念对造型艺术的终极诉求,创新的时空与审美的取向等,视像在线性与非线性叙事的美学价值等。以上均在陈述当代前沿科学在对速度与位置的探讨中对艺术的现实意义。简而言之,当我们关注艺术作品的时空性与具体现实的存在时,显然,我们审美的当下与创作的过程产生了距离,由于时间的剥离与速度的变化,作品本身在接受时丧失了绝对性,同时,相对的意义产生。而电影,作为以时间与空间关系为例的表现形态,在装置稳定物态的催生之下,通过一切可参与的形式加以注解,把艺术活动延生在当下时空的有限之外,规避了“时间”所引发的自我消逝,激发了“时间”的“黑洞”系统,得到意义及意义的长远性。
2 装置艺术在电影语境下的体验与超越
2.1 装置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无意识
拨动现代主义艺术的潮流来看,创作的界限在于艺术和生活本身的分界,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在后现代艺术文化中,随着主体的退后,装置作品在与受众互动参与的感官体验中,善于控制和激发参与主体的审美心理,是现代装置艺术的又一功能。就目前而言,尽管装置作品已经走进大众视野,受众的参与普遍停留在通过氛围的营造,得到身体感官的体验。就审美意识的深化与叙事的功能,仍存在未知。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后现代主义具有无中心意识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偏好,由此引发的具体后果是价值判断的标杆有所动摇甚至模糊不清,在当下社会功能下变得模糊、淡化,这不得不导致在艺术氛围与文化氛围中的失衡,随之带来的则是大众审美的偏差与批判,进而引发艺术低谷的素养圈子。在重重消解中,被强制地否定和批判也再次让相对主义、不可知论、怀疑主义及虚无现象[2]重现艺术舞台,导致不可控的泛滥状态。当下,装置艺术正寻求一种具有文本叙述的具体结构,重构其精神内核的合理化表达,超越现存语境中感官体验的单一性,实现观念艺术的动态发展。
2.2 电影艺术对装置艺术的补充与超越
在众多历史、战争、灾难中,人的有限性不言而喻,它是整个世界的普遍命运,人们尝试从有限中寻找一种平衡,达到至高。艺术创作则期待对题材和表现方式的精准拣选,引发受众对宇宙深处的感受与认知,以体验的真实触及不确定的情绪、语言、真理的隐秘所在,不受三维世界的局限提出可能,这让艺术更具魅力。装置艺术的出现,满足了受众对非理性的真实体验,但如之前陈述所言,装置艺术若缺乏对受众的理性叙述,便难以超越其有限语境进入到更为奥妙的意境之中。
电影的叙事性以相对理性的方式让受众认识并接受。电影的叙事除了满足单一时间向度的线性原则之外,还具有与装置艺术同样理想化的非线性叙事手法,解构时间,以某种可逆或多维度的时间向度,还原心理逻辑,注重微观与宏观时间的统一与对立,还原个体的直觉与感官,超越了传统时间的单向与空间的有限原则,这样的作品在现代电影流派中已经举不胜举——多元的叙事、多义的解构,让电影与装置艺术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不期而遇,正如人类在生命的线性时间中不断成长与超越一般,在未知中体验意义的去向。
2.3 装置艺术在电影语言中的感官重生到体格消亡
电影的表现有许多,终归在声,光,色,像。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以视听为主,“它有自己的单词、造句措辞、语形变化、省略、规律和文法。”[3]以主体意识为核心,传统电影更注重视听与意识的关系,在既定的叙事结构与方式下,如何使得视听修辞得到适用,这是传统价值的实现。“眼睛和耳朵”打开的语境是有限的,把视觉与听觉的体验作为理性的第一源头并非是艺术审美的终极,在这里,当电影语言重新介入装置艺术的动态活动中时,原有的语言形式开始消解与抽离,镜头、构图、光色在装置艺术中得到解放,原有的电影语义被拆分。电影作为一个开放的容器,营造出不确定的语感环境。
时间的运动在电影艺术创作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装置艺术在电影中集聚了重生的力量和机会,尽管这样的方式不止一种。在《时间简史续编》一书中,霍金用这样的话语作为整本书的结尾“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智慧的终极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4]不论是在科学领域的研究,还是在艺术的无限创作中,最值得思考的仍然是精神意义的开放和对态度自由的致敬。
注:塔森·杜德沃(美),《入侵脑细胞》发行:新线New Line Cinema首映日期:2000年类型:科幻惊悚8月18日主演:詹尼弗.洛佩兹Jennifer Lopez文斯·旺Vince Vaughn文森特·当努非奥Vincent DOnofrio。
参考文献:
[1] 史蒂芬·霍金(英).时间简史续编[M].胡小明,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杨华,任丙忠,高明武.新媒体艺术之——互动影像装置艺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3] 馬尔丹.电影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5.
[4]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第2版)[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4.
[5] 徐淦.装置艺术[A].西方后现代艺术流派书系[M]. 2005.
[6] 王南溟.艺术必须死亡[M].伤害书画出版社,2006.
[7] 尼采(德).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 .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
作者简介:杨然,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