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西施》中咏叹调《绸缪》的作用分析

2016-05-30 08:04胡静陈楠楠
艺术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深化西施促进

胡静 陈楠楠

摘 要: 《绸缪》源于《诗经》,其曲是由古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来的咏叹调,是歌剧《西施》主题及主角人物的最重要的点睛之笔。它不仅很大程度地升华了主角西施的人物形象、深化了《西施》的歌剧主题,还较大程度地加重了《西施》的中国韵味、浓郁了《西施》的民族文学性,对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升华;深化;加重;浓郁;促进

《绸缪》同名诗源于《诗经·唐风》,是由古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来的咏叹调。它文化深远、寓意广阔、旋律优美、调子飘逸,独具中国韵味。此曲在歌剧《西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丰富内涵等重要作用。

1 《绸缪》极大程度地升华了主角西施的人物形象

《绸缪》展示了西施既美貌坚毅,又有大义大爱的性格形象,并形成了与夫差的专横、勾践的屈膝、文种的阴谋、范蠡的忍辱的鲜明对比。一是展示了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绸缪》首次出现的场面是越国的少女们在苎萝山下的江边浣纱,表现了暂时忘却战争苦难的姑娘们及少女的欢乐和青春的美好。接着西施从浣纱女中走出来,唱出令人心醉的《绸缪》。西施此时与其他女孩一样,简单而快乐。然而,吴越之战打破了本该属于她的平静,使稚嫩年少的她有了英雄的豪气。她决心要委身仇敌,为国为民牺牲一切。二是揭示了西施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升华其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西施倾国倾城、绝世美人。然而,貌美之人更具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西施在剧中唱《绸缪》就全面展现了她憧憬美好未来的心声,展示出她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唱出的不仅是她要舍下平静美好的生活和人生最美好的情感,且要为越国人民都能得到《绸缪》中描述的幸福而赴汤蹈火。

2 《绸缪》很大程度地深化了《西施》的歌剧主题

《绸缪》的主题作用不仅在于它的表象,更在于它的深广内涵。一是深化了全剧的爱国主题。《绸缪》的多次响起,不断深化了歌剧的爱国主题。西施所爱的中心是祖国大爱。且邹静之的“大爱”是具中国古典哲学及文化的深厚底蕴,蕴藏着士大夫阶层独有的精神内涵,表达着中国文人特有的想象。西施二唱《绸缪》更表现了西施在挥金如土的荣华富贵面前,在视如珍宝的高贵身价时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二是深化了全剧的爱情主题。《绸缪》同名诗源于《诗经·唐风》,原描写新婚之夜的缠绵喜悦,后发展为形容缠绵不解的恋情。诗中借用“束薪”作象征,用“三星”作背景,描写人生四大喜中的洞房花烛夜,极大程度地深化了全剧的爱情主题。而《绸缪》所指不仅只是西施和范蠡的爱情,还饱含人民与祖国、孩子与父母、游子与乡亲及故土的爱。三是深化了全剧的女性主题。歌剧《西施》女性主题的充沛圆满,首先得益于主题歌《绸缪》的爱情内容。《绸缪》之词源于《诗经》,描述男女恋情,《绸缪》之曲借用《春江花月夜》之音抒写夫妻离别的相思之情。其次,女主角多次吟唱《绸缪》,也着重突出了女性对于得到爱情和幸福的渴望。而西施能够把渴望变成抛弃、牺牲,充分显示了西施的伟大。

3 《绸缪》相当程度地加重了《西施》的中国韵味

《绸缪》虽是咏叹调,但其中民族音乐比例甚高,尤其是中国古典精品音乐成分居主导地位。一是旋律中充盈着浓郁的中国韵味。《绸缪》是由古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又名《夕阳箫鼓》,是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绸缪》虽是西方作曲技法却没能遮住民族音乐的光芒,乐曲通過委婉质朴的旋律与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象,对整部歌剧情感的描摹抒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鱼咬尾写法也是吴越音乐最典型的特征,汉族传统音乐的精髓,尽显中国韵味之美。二是器乐饱含了深厚的中国情绪。《绸缪》以器乐多种表现手法凸显音乐主题特征。借用《春江花月夜》的古琴、琵琶的古典元素,奏出和谐宁静的优美音色;以笛子、箫吹出委婉典雅的旋律,增强艺术感染力,使器乐的抒发与歌词的意境融洽至极,既体现了原曲的淳厚意蕴,又刻画出了西施的素朴与豪情。

4 《绸缪》较大程度地浓郁了《西施》的民族文学性

《绸缪》因它的地域和文化属性,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学特征,为全剧增添了重重的民族文学色彩。一是使用民族核心文学作品,增添中国文学性。《绸缪》之词源于《诗经》。《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的语言形式基础,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为后世诗歌体裁的生发之源,如楚辞、汉赋、骈文及五七言诗都受其影响极大。同时,也为后世诗歌的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是使用民族旋律,增添中国文学性。《绸缪》借用《春江花月夜》之旋律,尽使观者联想到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词曲恬静轻柔、引人遐思的同名诗篇“孤篇盖全唐”。他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的再现了江南春夜的美丽景象,并寄寓了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情,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5 《绸缪》一定程度地促进了中国歌剧的发展

《绸缪》升华了歌剧民族韵味、优化了中西方歌剧融合方式,对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一是优化了中国歌剧的中西方结合方式。《绸缪》作为咏叹调,其中的中国元素实是令人惊叹不已。它在旋律上大量使用中国宫、商、角、微、羽的五声调式,在器乐上大量采用民族乐器,融入民族音乐。由此说明中西方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如何使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西方歌剧之中,让国内观众能够领悟其中的唯美、细腻及流畅的质感,从而将中国歌剧植于世界歌剧艺术宝库之中。二是丰富了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内容。《绸缪》借用了多项中国古词古曲。《诗经》是我国首部诗歌总集,历史地位极高;《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是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春江花月夜》其词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同名诗篇。仅此,《绸缪》就包含了多项民族化内容。在歌剧舞美方面以虚实手法营造写意、唯美的中国画式舞台,使得全剧更具古朴、别致、浪漫、传神的民族之美。三是促进了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表现歌剧主题的重要元素莫过于音乐,而《绸缪》以凝聚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之美来表现主题,超凡脱俗。其在探索中西方艺术潜在的共同规律,将表象上完全不同却性质相同的艺术融合于一体,用西方艺术形式展示中国传统音乐而具独特神韵的是创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对歌剧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绸缪》唱段选用了中国古典名诗名曲,使简单的唱段附带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不但丰富了歌剧的民族韵味,而且对全剧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音乐表现力等诸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提升促进作用。同时,为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

作者简介:胡静(1982—),女,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陈楠楠(1965—),女,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深化西施促进
猪肉西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深化策略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
古代美女西施身上的真真假假
《庄子说》(十三)
朋友眼里出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