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艳
摘 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是推动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丰富大学生自身涵养的需要。但当下,经济社会环境的多样化冲击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各种思潮杂陈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突破口旨在: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借助新媒体,形成育人新平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隐性教。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在新形势下向高校提出的新任务,是凝聚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推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凝聚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中国梦不专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梦,它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一位大学生共同努力。
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大学生作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祖国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用中国梦的最新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道德品质,为最终实现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
(二)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推动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然,也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推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否和谐相融,关乎整个校园和谐相融。显然,推动高校和谐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另外,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做到“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这样不但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和谐,而且更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推动高校和谐健康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丰富大学生涵养的需要
大学生是最富有梦想的一代,他们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下,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攀比心理等严重影响和侵蚀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理解党的政策,才能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政治敏感性和警惕性,培育他们良好的人格,丰富其涵养,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
二、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临着困难和挑战。
(一)经济社会环境的多样化冲击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但环境给人以影响,制约着人的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塑造着人。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经济社会环境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使得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出现自我意识过强、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心理问题突出等现象。特别是在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用人单位也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对德育素质的考察显得十分“疲软”,而多数大学生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口味”,过度倾向专业技能的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德育知识了解的甚少。
(二)各种思潮杂陈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源自于网络的各种消极文化、不良思想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特别是网上大量的垃圾信息、暴力黄色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引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道德感的缺失。
国内外各种不同的思潮的不断涌现和传递,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的辨别力和甄别力,价值选择的困难使他们的责任意识、团体意识、荣誉意识不断弱化,而个人意识和闲散意识不断增强,校园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突出,同辈群体间的攀比现象明显。价值文观的多元化逐渐模糊、动摇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偏离了主流价值观。
(三)传统文化的缺失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特别是对当今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但是,在全球化、开放化、信息化的时代,部分大学生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略显排斥和反感。据调查显示,在问及:“您一共看过多少本古代经典著作”时,40%的大学生表示只看过1-2本,30%的大学生表示看过3-5本,另13%的人表示从来都没有看过,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阅读正在不断边缘化。可见,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充足。反而,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比较容易受到大学生群体的亲睐和追捧。如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食品自从进入我国以来,其受“火热化”程度只增不减。对外来“洋文化”的过度追捧,削弱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四)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弊端制约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观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经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多数大学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但仍有部分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陈旧单调、理论性较强。一是教学内容的陈旧且与现实热点联系不紧密。这与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教学内容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教科书多以的纯粹的理论性知识为主,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落后、单一。多数思政课老师仅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讲解,课堂中老师独自一人表演,众学生“埋头苦干”。新时代的大学生对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略有排斥,甚至有些反感。使得大学生难以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思想观念往往与核心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以新的思路要迎接新挑战,就需要高校教育者要去除糟粕,吸取精华,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教育方法。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注意几点。
第一,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热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的纯理论知识多数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内容中,教育者要融入新颖的素材、时政热点问题,做到与时俱进。
第二,教学方法要注重灵活性。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高校要改进教学方法,要加强情景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发展,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步发展。
(二)创建官方微平台,拓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渠道
“微”媒介即微信、微博等以“微”字打头的交流平台,其正日益成为大学生实时获取信息的新载体。利用手“微”媒介的传播性、即时性和共享性特点,以微信、微博等媒介向大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开展远程教育和宣传,使教育工作随时随地展开。
具体而言,对重庆大学生开设微信公众号—“重庆大学生思想在线”,诚邀大学生积极关注该公众号,然后定期发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传统文化专题知识、生活小趣事等加强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微”媒介的出现和使用不但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而且开辟了高校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三)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脱离我国深厚的传统的文化。只有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撑。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和主要内容与传统文化的有益因子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进行隐性的价值观教育是十分适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造成青少年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显然,隐性的施教,易于受教育者接受,可以有效地避免显性教育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将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与传统有益因子融入其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四)优化教育环境,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环境是育人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心理、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变化。高校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进一步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对于高校而言,一是积极宣传校园文化、主流思想,使主流价值观弥漫在整个校园。具体而言,利用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大学生自己的组织,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不断地、无形地认同、理解主流价值观。二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能够进一步的塑造和完善学生的性格,陶冶学生的身心,引起学生价值观念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子女成长成才的关键。家庭教育环境首先需要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净化家庭交往环境,进行健康的交往活动。最后,家长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父母要教育子女形成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念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思想文化碰撞剧烈、综合国力竞争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大学生实施西化、分化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把握大势,分清是非,坚定信念,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是凝聚中国精神,共筑中国力量,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苏霍姆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管向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和谐篇[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9.
[6]任少华.微媒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2).
[7]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