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
摘 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培养卓越人才,意义重大。本文阐明了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党建“双导师制”模式,这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落实党的人才战略的需要。
关键词:卓越人才;党建;双导师
一、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有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需要发挥其引领和指导作用,提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此情形下,为推动高校培养人才质量,适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在2007年开始质量工程建设,在2010年又开始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目的是能够超出现在的高等教育水平,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卓越人才。
所谓高校卓越人才培养,就字面意思而言,应该指的是优秀人才的培养。何谓卓越人才,本文认为,卓越人才是指具有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从事相关职业的专门人才。
二、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基层党组织因素的影响
党支部承担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负责审查发展党员的重要职责,支部发展党员,需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和考察,较为认真谨慎。但在学生入党后,往往缺乏后续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入党后难以发挥积极性。另外,在开展组织生活时,活动内容一般为学习文件、阅读报纸刊物等,少数有观看视频活动,真正对党员党性修养、思想交流方面的很少,开展党支部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二)党建工作者因素的影响
当前高校从事学生党员工作的支部书记,一般由政治辅导员担任,辅导员的工作较为繁琐,需处理大量学生事务,包括评奖评优、资助贷款、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就业工作、宿舍安全等,对党建工作投入精力不够。从自身来看,不少党建工作者的党务水平、政治素养较低、缺乏解决新形势新问题的能力,缺少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有效引导,这些都影响到党建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思想上,由于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化的影响,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易受不良观念的影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喜欢从自我实际出发,给党建工作带来更多的难题。其次,入党动机上,随着高校扩招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就业岗位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好单位将党员条件列为必备条件,促使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越来越强烈,但缺少奉献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由于党员动机属于思想层面,难以科学量化评估,容易在发展后出现滑坡,部分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大学生党建“双导师制”模式的构建
(一)“双导师制”党建模式的内容
首先在本科生大一下学期成立人才库,成员以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班干为主,有具体遴选标准,学生有学业导师,进入人才库的同学配备党建导师。人才库同学有两位导师——学业导师和党建导师。学业导师负责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导,党建导师侧重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二)“双导师制”党建模式的程序
学业导师的遴选由本学院具有一定学历或一定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担任,给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学习生涯规划。党建导师从院党委成员、院党务工作者、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员教师中遴选,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认真负责,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双导师制”党建模式的工作机制
“双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性工作,它的构建主体、路径、原则、工作机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建设。“双导师制”在学生与学业导师、党建导师之间设立了一种制度,设立了交流与学习平台,给学生学习成才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它的制定与实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实施路径有具体方式方法,对学生与教师形成相互遵守的约束机制。另外,高校部门,要设立目标、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和考核机制,督促导师履行各自职责。
2.改善管理机制。“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将学生的教育教学和道德素养相结合,导师在教育指导学生过程中,需要研究怎样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管理方法,怎样更好的安排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活动等,实施过程是一项综合过程,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要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创新教育方法,需要在实践中改革和完善。
3.强化评价机制。“双导师制”的考评机制,依据合理的程序设立科学考评内容,进行公平评价。与导师有关人员一般为三类:高校院系、相关部门、学生。这三方要根据导师工作职责和任务完成情况,例如学业导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帮助情况、党建导师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考评机制的设立要方便可行、结论客观有效,将结果反馈给导师,使导师看到不足,根据目标及时改进管理方法,促进管理能力的提升。
4.完善合作机制。高校院系要加强学业导师和党建导师的合作与交流机制,两种导师指导的学生往往具有交叉重叠性,需要了解学生多方面信息,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导师之间要建立信任机制,定期开展交流会谈,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开展合作,掌握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发展方向,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忠霞,张茵茵.完善我国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3):39-41.
[2]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04):21-23.
[3]樊林.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23)56-56.
[4]郭玉莲.论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4):11-13.
[5]舒卫英,沈金辉.“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75-76.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