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武 周淑琴
摘 要:“生活世界”理论为提高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实效性和资助育人的范式转换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通过贫困生工作的人文关怀取向和生活化体验,重塑资助育人理念,回归贫困生的个体生活实践。关工委工作融入贫困生人文关怀中,是联系一老一小和实现“育人为本”的重要纽带。结合目前高校关工委工作与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实践以及个案研究,探讨建立生活世界视域下关工委工作融入贫困生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贫困生;关工委;人文关怀;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090-03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针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解决了贫困生物质生活的燃眉之急。“精神贫困”已经成为贫困生面临的主要困境。人文关怀是化解资助育人困境、实现“精神扶贫”的重要渠道。“生活世界”理论为提高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实效性和资助育人的范式转换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关工委作为爱心组织在亲情、社会资源、精神引导等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通过关工委工作探寻人文关怀融入贫困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具体路径,充分对接贫困生的精神心理需求,对于构建贫困生人文关怀的支持体系,形成以关工委工作推动资助与育人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生活世界:贫困生人文关怀范式转换的应然选择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4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 064.25万人次,资助总金额716.86亿元,确保贫困生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贫困生和普通大学生在经济方面并没有特别大的差距,他们之间的区别更多地体现在思想精神层面。由于群体特征、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生的心理、精神、情感等有着自身的明显特性。思想偏差、自我封闭、社交狭隘、心理脆弱、自信缺乏、目标模糊、意志薄弱、过于功利、幸福感缺失、精神压力过大、自我定位偏差,成为贫困生面临的主要困境。他们亟须的是精神扶困和人文关怀,迫切需要走出交往困境、心理困境和人生困境。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是对人的需求、生命、幸福、人格的普遍的、全方位的现实关怀。人文关怀是“以关心人的日常生活为逻辑起点,以追求并实现社会公平为逻辑中介,最终以实现人的充分、全面、自由发展为逻辑归宿”[1]。人文关怀有利于重塑贫困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提升贫困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实现贫困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贫困生人文关怀的现实境遇来看,要超越长期以来“资助与育人分离”的困境,必然要嵌入到资助育人主体间和谐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大学生存在的真实场域,回归生活世界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也是贫困生人文关怀工作的新思路。“生活世界”概念最早由德国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提出。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基于“交往理性”,丰富和发展了生活世界理论。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的背景和场域,具有实用性、直观性和自在性等特点,能够为交往参与者提供丰富的信息源,从而满足其在行动情境中产生的理解需要。文化、社会和个人三大结构通过交往语言媒介,连接交融在一起,从而构成了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宏大深邃,“生活世界”理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与资助育人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现实生活是学校育人最鲜活、最肥沃的土壤。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纯粹理念中探求育人良方,任何人文关怀都会因为失去教育的本质和真正价值而成为空中楼阁。“生活世界”理论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内涵,是以尊重贫困生的人格尊严和主体地位为逻辑基础,以贫困生的日常生活为逻辑起点和实践平台,以对贫困生的人格尊重、心理疏导、生命关切和价值引导为主要表现,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充分发掘贫困生的自身个性和主动性,充盈贫困生的精神世界,提升贫困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只有使人文关怀嵌入贫困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立足于贫困生的现实情感体验,深入到贫困生的真实生活中,才能在贫困生的具体的、现实的生活维度上,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现实力量,使贫困生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受到精神关怀,提高其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实现对贫困生的终极关怀。
二、实践探索:关工委工作融入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生是下一代中亟须关心的群体。高校关工委作为以老干部、老教师、老教工为主体的爱心组织,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人文关怀。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关工委积极地融入贫困生人文关怀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以二级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为例,针对贫困生群体的思想状况、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等深层次问题,学院关工委植根于贫困生的现实生活,深入贫困生的生活世界,切实提高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实效性。
(一)发挥关工委的亲情优势,关注贫困生内心的生活世界
贫困生群体由于成长环境等原因,容易导致自卑封闭,对生活的理解过于偏执,对自身的心理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生活世界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每个人的“生活世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关工委在开展贫困生人文关怀工作中,要尊重贫困生对生活世界认识的特殊性,而不是用老师个人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来桎梏贫困生的生活愿景。要基于贫困生的性格特质,关注贫困生的当下精神需要,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心理问题,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怀是真实而亲切的。
学院关工委老同志作为长者和蔼可亲,风趣幽默,对青年大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具有很强的亲情优势。学院聘请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加入关工委,以给予贫困生心理上更专业的指导。哈贝马斯指出,语言是交往主体间通过沟通达成共识的媒介。“这种主体间共享的言语情境空间,表现在参与者对对方的言语活动相互表态,并承担语内行动责任的时候所进入的那种人际关系。在人与人相遇过程中,行动者如果不局限于相互观察的接触,而是依赖于各自对对方的交往自由的承认,他们就是在一个由语言构成的公共空间中相遇的。”[2]学院关工委积极营造这种共享的语言交流情景空间,成立了“老少恳谈室”。老同志秉承“老少互动、呵护心灵”的宗旨,与贫困生谈心,了解其在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择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对于存在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危机的贫困生,关工委成员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主动进行关心和干预,根据学生个人心理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措施。学院关工委老同志为贫困生集体过生日,带来生日礼物,送上真诚祝福;与辅导员一起来到这些贫困生家庭,给整个家庭送去关心与温暖,使这些学生深切感受到亲情温暖;学院有两名同学不幸患上癌症,学院关工委在全校举行爱心募捐,共收到捐款30余万元,多次到医院慰问鼓励他们,这两名同学均已康复继续完成学业。通过这种平等交流、协商对话、深入沟通等方式走入贫困生内心的生活世界,使贫困生在困难、挫折和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自身的生命顿悟,在更宽阔的视野中发现、感受和建构生活。
(二)发挥关工委的资源优势,扶助贫困生在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全面提升自我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指出只有矫正“生活世界”中工具理性的偏差,保障人的现实普遍性利益,赋予人自由和价值,才能超脱传统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哈贝马斯认为,“只有着眼于经验领域中的道德,才是面向生活世界,才是人性真实而本源的复归;也只有根植于人们真实生活着的生活世界里的林林总总的具体甚至微小的生活细节,才能决定道德对人的约束力的大小与强弱”[3]。生活世界视野中的贫困生人文关怀是关注作为个体的贫困生的现实生活感受,关注贫困生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关注贫困生群体的普遍利益保障。因此,要拓展资助育人生活空间,给贫困生更多的现实生活体验,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这样,我们的资助育人才会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尊重,才会走入贫困生心灵,被他们所认同和接受。
学院关工委成员拥有广泛的资源,有机会为贫困生争取各种社会支持。关工委老同志大多是专业教师,是宝贵的知识库、智囊团,教学经验丰富,专业造诣深厚,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有的老同志虽然退休了,但仍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他们时间有保障,担任贫困生的“专业导师”,对贫困生的专业学习进行辅导。学院关工委聘请校内外老专家,指导贫困生开展科技创新、参与科创比赛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贫困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重大奖项。关工委联系专业教师以及实验室,专门为贫困生设立“科研助手”的勤工助学岗位,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实现技能扶持。关工委为贫困生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联系劳动就业部门、实训机构、企事业单位为贫困生开展职业技能、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实现“培训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学院关工委老同志充分利用校友、学生等社会资源,与校外企业签署了共建协议,牵线搭桥推荐贫困生到企业实习、就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关工委设立就业创业扶助项目,为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毕业生提供资助。通过以上工作,为贫困生送上温暖,拓展了贫困生的生活空间,贫困生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得到扶助。贫困生也与关工委老同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结成真正的忘年之交。只有不断扩大贫困生的生活世界疆域,使他们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全面提升自我,才能使贫困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创造幸福生活。
(三)发挥关工委的精神优势,指引贫困生建构应然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世界,关注贫困生的生活世界,不仅要着眼当下的实然的生活世界,更要关注理想的应然的生活世界。贫困生人文关怀,既是关怀又是引导,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在个人层面的体现。因此,关工委在开展贫困生人文关怀过程中,不仅要关心贫困生现实的生活,更要从理想价值层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应当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应当如何去创造生活世界,使他们把视野拓展到生活意义、生活目的和生活理想上。针对贫困生,目前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大多强调自立自强、励志成才,但大多局限于理论的灌输,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众多问题,例如内容宽泛、难以共鸣。最佳的路径应是淡化理论的灌输,融入真真正正的现实生活中去,实现“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无缝衔接。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有四项任务,其中第三项是生命的精神交往。“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关工委老同志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把自己老一代的精神遗产传递给年轻的贫困生一代。关工委老同志大多经历过艰苦年代甚至革命战争时期的锤炼与考验,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没有被挫折击倒,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挑战自我,走上了成功之路。因此,他们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活教材”。老同志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现身说法来深深打动贫困生,引起强烈共鸣。学院关工委设立了“励志工作室”,工作室由院领导负责,开展了校情校史报告、理想信念专题讲座、先进事迹报告、素质拓展、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指导等激励贫困生励志成才的活动。学院关工委成立了“爱心传递站”,组织贫困生到敬老院、孤儿院、纪念馆做义工献爱心,指导贫困生积极参与义务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和到偏远地区开展义务支教,使他们在感恩社会的同时体会到自身的社会价值,提升对生活幸福感的体验。通过这些活动,积极挖掘贫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参加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兴趣活动,点燃他们追求未来幸福生活的热情,指导贫困生建构具体的、鲜活的、个性化的生活理想目标。老同志与贫困生之间的这种交流交往,摆脱了那种传统灌输方式的限制,激励贫困生通过自立自强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驾驭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己的前途命运,建构自己理想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宏芳,李宏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价值分析与基本策略[J].教育探索,2014(7):111-113.
[2][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447.
[3]李嘉美.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的理论旨趣[J].山东社会科学,2013(3):130-134.
[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