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东 王石磊
摘 要:新媒体——以独特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着当今社会的媒介传播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取向。文章通过对新疆五所高校进行调研,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民主党派思想状况受其影响的程度及表现,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性意见,创建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新格局。
关键词:高校;民主党派;新媒体;思想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245-02
所谓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媒体且趋向于满足差异化需求的新兴传播方式,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目前主要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对信息传播格局和社会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思想活跃,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状况易受影响。
一、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在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5所新疆高校发放文件50份,回收46份,问卷有效率92%。从年龄结构上看以中青年居多,35-45岁占28%,45-55岁占43%。男女性别比例比较合理,男性占50%,女性占59%。结合新疆高校实际情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民盟、九三、民进、农工、民革和民建6个党派,结果显示与预期一致,所设计的6个民主党派在受调查5所高校都以涵盖。高学历层次和高职称是高校民主党派成员一大特点,其中博士46%,硕士37%;正高占54%,副高占26%。在岗位分布上以教师为多数,83%的受访者都是从事教师工作。有43%的人有出国经历。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新媒体对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影响不断加强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短信、微信等媒介了解各类信息,在丰富人们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新媒体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取向。通过调查,有80%的民主党派选择“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有86%的民主党派成员选择“通过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其他民主党派联系”;有51%的民主党派成员选择“通过网络发表个人意见”;在被问及“新媒体是否可以促进民主党派发挥作用”时,有67%受访者持肯定态度。由此可见,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熟知并普遍利用新媒体了解社会,参与政治生活,互相沟通交流,同时新媒体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取向。
2.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对于新媒体特点认识充分
新媒体通过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载体传输大量信息,内容丰富、信息即时,公众参与表达方式多样;同时也出现了信息碎片化、参与情绪化、表达随意化的状况。通过调查,有63%、57%、41%、46%受访的高校民主党派成员认为“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分别是“即时性”、“开放性”、“海量性”、“交互性”,同时35%和16%受访者还选择了“真假难辨”和“信息良莠不齐”的特点。由此可见,在受访的高效民主党派中对于新媒体的主要特点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可以帮助他们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发挥它的积极因素,客观对待各类信息,分清良莠,避免以讹传讹。
3.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相信主流媒体宣传
当前,中国现有传统媒体舆论场和新兴媒体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国家主流媒体如机关报、电台、电视台在传统媒体中占据主阵地,以宣传党的政策、国家大政方针,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己任。而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数字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大众获取信息,表达态度的民间舆论场,新媒体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大众传媒属性,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在此次调查中被问及“新媒体环境下哪些人的话更具有公信力”时,65%的受访者选择“主流媒体”,46%选择“政府官员”,39%选择“民主党派”,37%选择“专家学者”。由此可见,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更加相信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高校民主党派多是高级知识分子,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多年接受党和国家的学校教育,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些都是他们相信主流媒体的主要原因。
4.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关心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高校民主党派具有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济世情怀,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百姓社会生活,为国家建设积极贡献才智,为人民群众疾苦奔走呼吁。在问卷中,当被问及“您通过新媒体主要关注哪些问题”时,74%的高效民主党派选择“民生问题”,在“权利监督”、“科技文化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社会道德建设”等选项也有超过40%的人选择。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民主党派对于新媒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较高认同,在回答“新媒体环境下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特点”时,59%选择“内容广泛”;44%选择“真实客观”;35%选择“务实高效”;30%选择“理性有序”。由此可见,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忧国忧民、心系民生,具有“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同时积极履职,参与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实践政治抱负。
5.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思想建设需要不断改善
虽然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大部分人相信主流媒体宣传,但是新媒体的舆论能量正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取向,在调查中被问及“新媒体环境下哪些人的话更具有公信力”时,选择“网络意见领袖”的占到了17%,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新媒体的舆论力量。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在不断侵染着高校民主党派的思想,急功近利、浮夸不实、学术不端等丑恶现象比比皆是,老一代民主党派光荣传统渐渐淡忘。在问卷中我们也设计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问题时,59%选择“对新媒体平台利用不够”;46%选择“党派‘正能量意见领袖培养不够”;39%选择“信息资源整合不够”;35%选择“思想教育形式过于传统”,呈现出信息高速发展与党派思想建设滞后的一定矛盾。由此可见,高校民主党派思想建设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出现了思想建设中矛盾突出和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
三、对策建议
1.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新媒体所长
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下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社会进步的要义就是在于成员的沟通合作、状态的透明可控、规则的公正统一,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社会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手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决定民主治理的体制。可见,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已是治理国家的推动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通过新媒体加强政民互通的举措,如网络问政、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网络举报等形式。因此,我们应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把发挥新媒体所长作为创建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思想建设新格局的重要手段,积极创建新媒体运用和管理模式。汇聚微力量,发挥新媒体交互聚合优势,汇聚成员聪明才智,实现参政议政和思想建设效益最大化。释放正能量,传播事实真相,彰显主流价值观,倡导社会互信,传播好声音,将党派成员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达成的积极共识,形成的正面观点,通过新媒体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展现新形象,掌握新媒体舆论的主动权,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参政党勇于担当国家命运、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
2.因“境”制宜:创建思想建设新格局
要打造传统教育与新媒体教育紧密结合的新平台。运用新媒体开展党派思想建设,不是要否定传统教育的方式,但也不能忽视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传统教育的亲和力,应在充分运用传统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手段,努力打造传统教育与新媒体教育互相配合,互补衔接的思想建设平台。例如,可在民主党派加入组织时的教育、平时教育中增加新媒体素养的相关内容,规范和引导成员的新媒体表达内容与方法,增加技术环节的实践培训与考核,提高民主党派成员运用新媒体的相关能力。建立具备理论素养、擅长党建业务、懂得新媒体技术、具备新媒介道德的新型工作队伍。要运用新媒体延伸自我教育的新空间。作为一种以即时、开发、互动为特点的传播平台,新媒体在价值观的有效分享、互动和人际关系的整合上有着很大优势、这一优势和民主党派自我教育传统有着共性。因此,党派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为成员搭建起以信息发布、心得分享、主题研讨、疑难解答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互动、互学、互助的新教育载体,突破时空限制,构筑即时教育空间,实现思想碰撞与心灵的激发,使思想建设更为有的放矢。
3.因“人”施教:释放思想建设正能量
要旗帜鲜明,坚持对党派成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应当坚守老一辈民主党派成员心系民众,胸怀国家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因此,党派组织应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党派成员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共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使党派成员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和捍卫者。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应采取个性化方式,给党派成员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更加宽松的语言氛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交流平台。使党派成员真正成为思想教育的主体,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而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要精心用心,培养传媒意见领袖。此次问卷中认为有必要“培养民主党派‘正能量网络意见领袖”的为45%,因此,民主党派可以从懂得多党合作历史与传统,与党派成员具有自然亲和力的成员中,培养打造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适当引导他们在网络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上理性表达,发挥对党派成员及其所联系群众的舆论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应具备高度政治责任感,对可能引发误解的事件做出主动回应,切忌“失声”,更不能“乱语”,起到应有的社会稳定作用。对党派成员应进行媒介道德素养教育,提高认知、解读、判别和运用能力。面对传媒信息,要能够理性分析,既不迎合偏激情绪,也不放大对立误解,更不能割裂社会,要以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担负起参政党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孙瑞华.新媒体对民主党派成员思想取向的影响分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