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地处藏羌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受限因素实在太多,既没有四个维度的支撑下的“走园模式”,更无法与“驻园模式”下研究型高端学前人才培养对话。鉴于目前国内两种典型的学前人才培养模式在藏羌民族地区都无法实施的基础上,只有自行探索适合藏羌民族地区的学前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所在的阿坝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研究团队,在借鉴、思考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民族地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前人才培养模式——融园模式。
关键词: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64-02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本文所述藏羌民族地区在此特指阿坝藏族和羌族聚居之地,本文将围绕该地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分析,以及在藏羌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学前人才“融园模式”的理论设计与显示困境进行解读,期望能对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有所帮助。
一、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
就阿坝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低(仅为46%);幼儿园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县城和较大的乡镇,广大农村是学前教育服务的盲区,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农村幼儿园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等问题。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迫切需要高学历、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推动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同时,阿坝藏羌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应用型高学历幼教师资严重缺乏,存在大量非专业幼儿教师,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截止2014年阿坝州全州幼儿园(含民办幼儿园)教职工983人(其中:专任教师902人,保育员81人)。但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测算(按25人编班、每班两教一保测算),共需幼儿园教职工5000余人,还差4000余人。阿坝州现有幼儿园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29.2%,部分教师是小学转岗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园,因幼儿教师缺乏,各地安排“一村一大”、“9+3”毕业的学生担任幼儿教师。而大学生村官和部分“9+3”学生不是学前专业科班出身,缺乏对幼儿教育规律的了解和把握,往往在担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时力不从心。而内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目前就业是供不应求,优先选择在内地条件好的城市幼儿园工作,基本没人愿意到边远的民族地区就业;很多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内地高校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任教的也很少。加上近年来人才市场开放,加重了民族地区人才的流失。可见,幼教队伍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稳定性差,严重影响着阿坝州学前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阿坝州从2013年起,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十年行动计划”师培项目,实施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计划。为满足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我系学前专业专升本,建设幼儿教师培训基地,对提升在职幼儿教师学历、教师转岗培训等可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可见,为实现学前教育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均衡发展,培养出能够满足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数量充足、高素质应用型学前教育教师显得尤其紧迫。
二、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理论逻辑
(一)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从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状况可以看出,不论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量还是质都难以适应藏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着力于加大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量与质的重任就落到了地处藏羌民族地区、为藏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高校肩上。数量问题相对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只需要规模适度扩大,三五年学前师资数量就能得以解决。如何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下、用得上的学前教育师资,就是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比较棘手的问题。
国内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是“高校培养+幼儿园实践”的做法,因此,也就形成了学期人才培养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即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成军教授倡导的“走园模式”和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秦金亮教授提出的“驻园模式”。这两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学前人才的快速成长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和思路。但却需要前提,“走园模式”是建立在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四个维度同时必存条件之上方可实施,也方能见效[1];“驻园模式”更是培养高端学前教育人才的路径探索,是以优质本科学前毕业生为基础,以入住优质幼儿园历练培养反思性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是基于高端研究性学前人才需求、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等前提下的培养模式[2]。
对于地处藏羌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受限因素实在太多,既没有足够的近距离优质幼儿园等“走园模式”四个维度的支撑,更与“驻园模式”下研究型高端学前人才培养基础无法对话。鉴于目前国内两种典型的学前人才培养模式在藏羌民族地区都无法实施的基础上,只有自行探索适合藏羌民族地区的学前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所在的阿坝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研究团队,在借鉴、思考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民族地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前人才培养模式——融园模式。
(二)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融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走园模式”和“驻园模式”在藏羌民族地区缺乏实施的前提和土壤,同时又面临学前人才培养的需要,阿坝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研究团队,在学习、借鉴“走园模式”和“驻园模式”基础上,提出了“融园模式”的人才培养思路。这是一种把学前学生的培养与实习、实训基地幼儿园融为一体的培养模式,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的一种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3]。“走园模式”和“驻园模式”都主要体现单向行为,而“融园模式”是倡导双向行为,实现了大学学前教育与幼儿园的有效互通、互动,且在具体操作上有更强的灵活性。
第一、可以解决优质幼儿园缺乏的问题。相对来说,“走园模式”是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层次较接近的一种,但“走园模式”四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与优质幼儿园相关。这对于地处中心城市或大都市的高校而言不是个问题,但对地处藏羌民族地区的高校来说就是一种奢望。鉴于文章开篇所交代的阿坝藏羌自治州学前发展状况,足以说明这个维度的缺陷。“融园模式”的请进来其实就是针对这个缺陷而开展,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把优质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引入大学课堂而不受地域限制,比较灵活。
第二、可以解决深化合作的问题。其实不论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还是幼儿园自身发展,都需要双方互动互利,开展深度合作。“走园模式”重在解决学前人才成长快速问题,“驻园模式”重在解决学前人才高端化问题,而“融园模式”充分吸收两种模式的优势,将学前人才快速成长与学前科研、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这对推进深度合作具有强劲动力。
第三、可以有效解决学前人才培养短板问题。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起步晚、发育不充分,自身存在师资缺乏、水平不高的问题,这对开展学前人才实践实训是一个致命的短板。如果把学前人才的培养眼光局限于藏羌民族地区自身资源,很难培育优质学前师资,“融园模式”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与做法可以有效解决藏羌民族地区学前发展的短板问题。
第四、可以解决过去学前人才培育效果不明显问题。首先,融园模式强化学前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对培养综合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的幼儿师资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融园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纯的强化过程,而是在过程中强化互动;其三,融园模式人才培养思路是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融合,也是一种反思性理论创新。经过我校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下得去、留得下、用得上、上手快、有后劲”特质明显。
三、藏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实困境与反思
虽说“融园模式”是一种崭新的学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具有藏羌民族地区特殊学前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逻辑上是完全切合实际的,在实践中也表现出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但目前这种模式还须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几个环节要关注,使之更加成熟、更为完善,成为具有在其他民族地区推广价值的学前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融园模式的过程性与分段实施的问题。
融园模式人才培养思路是对过程教育理论的完整演绎,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个过程绝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体现在过程的两大阶段——走出去、请进来。如何走出去、如何请进来恐怕就绝非那么笼统了,涉及到操作中的方方面面。每个阶段的每个环节都决定着融园过程的实际效果,也预示人才培养过程的成败[4]。
如何走出去问题也不是简单的走“出去”: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基于什么前提下的走“出去”,必须立足第一课堂教学授课,立足第二课堂的训练有序,否则走出去是茫然与无知,走出去就没有了价值,具体讲就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这是一个训练有素的过程;其次是如何走出去,其实就要讲究“走”的对象选择和“走”的路径选择,那是要结合学前教育的学生特点和未来工作定位来做出这种选择,才有实际效果,具体讲就是科学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自身定位,这是一个相互结合的过程;其三是走出去的时机,恰当的时间选择会使“走”的效果事半功倍,具体讲就是专业学习要同实践融合,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
如何请进来问题同样值得思考:首先是“何时去请、来干什么”的问题,这就需要把请进来的幼儿园师生具体状况同课堂教学相结合,请进来是有目的的,那就是有助于课堂教学,有助于人才培养过程;其次是“如何去请、请谁进来”的问题,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请哪种类型的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为主还是公立幼儿园为主、是城市孩子为主还是农村孩子为主的幼儿园都需要认真选择,否则请来的不一定是需要的,或者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融园模式的过程性与双方互动的问题。
融园模式的理论设计是比较理想的,也是阿坝师范学院个案的成功,但不能代表一定就是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值得考量其推广价值。过程性和互动性是这个模式的关键,而过程性的核心在于互动性。不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这两大阶段,都离不开参与双方、甚至三方的积极互动。如果“走出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专业教师,不积极主动充分利用进入园校的机会,那么走出去就没有意义,走出去的目的是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没有一种主动性是无法完成的;如果“请进来”的园校师生属于被动应付,那么请进来干什么问题就得不到答案,这需要在高校“异质化”幼教环境中主动营造幼儿园氛围,完成模拟教学的过程。因此,融园模式实施过程中互动问题关系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第三、融园模式实施的成本问题。
融园模式的“走出去、请进来”由于受地域条件局限,往往存在路途较远,成本较高问题。这个问题是推广这种模式的关键点,如果实施即意味着这个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本高出其他专业,甚至远远高出,因此推广就很困难。阿坝师范学院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在于学校将该专业纳入学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扶持专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的支持。一旦失去这种扶持,这种模式在民族地区实施和推广就难以进行。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成军,樊丰富.“走园”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J].幼儿教育2012(12).
[2]秦金亮.高质量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探索[J].幼儿教育2013(3).
[3]郑国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园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
[4]邓汉平.基于过程教育理论视野下的“融园模式”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