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凡静
【摘要】 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在一节课中的地位,问题情境的创设合适,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时”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时”,不但指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时间的限制,还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时,指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能冗长,否则会影响后面的教学内容. 特别是在引入新课时,一般来说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最好控制在二至三分钟左右,一般不要超过五分钟. 如有个老师在上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箱子里有许多的红球和绿球,现摸到1个红球,3个绿球,共得11分,你知道摸到1个红球得多少分?1个绿球得多少分?结果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上来摸球,一不小心时间就过了五分钟,等他引入到本课的重点二元一次方程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分钟,后来学生的练习时间就大大地缩短了,草草地结束了. 另一方面,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时还指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节约课堂时间.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这一章的复习课,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1. 请同学们猜猜老师的年龄有多大?
2. 猜不出老师的年龄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学生想到的用字母x来表示)
3. 小明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小明的年龄是多大?
4. 那三年后老师的年龄有多大呢?(x + 3)
通过前面两个问题老师引出了本节课复习的重点——“用字母表示数”,通过后面两个问题复习了单项式及多项式的概念及整式的概念,比脱离问题情境一个一个的复习概念要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更加渗透了本章的重点用字母来表示数.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有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 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情绪高涨中求知,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探究,必然使得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问题情境. 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兴趣.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九年级上册中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有一节课是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老师是这样引入的:1. 今天我们要来学一节不需要老师教你们就会的内容. 2. 请大家解一个方程:x2 = 4(并让学生想想是根据什么来求的);3. 这个方程大家会解吗?x2 - 4 = 0. 4. 那这个方程呢?4x2 - 4 = 0;5.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x - 1)2 = 4;6. 那这个呢?(x - 2)2 - 4 = 0;7. 请你们自己解这个方程?4(x - 1)2 - 4 = 0.
通过学生自己对方程的观察,一步步的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逐渐过渡到本节课的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的知识,并通过自己观察后发现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的特点是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常数即(x + h)2 = k的形式. 从一上课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就不相信,议论纷纷,什么内容老师不教我们就会呢?带着一份好奇学生开始了新的一节课的学习. 紧接着从初二的平方根知识入手,设计了几个问题串,稍微变形了一下,学生不难解决这几个方程,一步步地深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有需”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 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是盲目的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七年级上册中“字母能表示什么?”这一课:
如图所示,搭一个正方形需要四根火柴棒
(1)搭两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搭三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4)如果用X表示所搭的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如果这个问题直接由教师告诉学生或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容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提问,随意说多少个正方形老师一口说出答案,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想难住老师,这样不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通过这个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然后让学生猜老师是如何知道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的,让学生自己摆摆看,找到这里面存在的规律. 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实践,亲自动手动脑,搭正方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借助于拼摆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可能试图寻找规律,当搭到10个甚至是100个时,学生就能体会到探索一般规律的必要性. 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各自的方法,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找出尽可能的方法. 然后再问学生2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求代数式的值融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总之,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但不恰当的情境创设只能干扰学生的数学思考,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实现从“迷恋形式”到“追求实效”的转变,还需要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去加以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