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曙锋
宜兴紫砂壶技艺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历史悠远却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其根源让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前赴后继地去探究。制作紫砂壶的泥料原产于宜兴丁蜀地区,地处江南,山清水秀、鸟鸣鱼跃,颇有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和闲适。任何艺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一花一叶、艺人偶发的唏嘘感悟,但其基调必是受到了生活中文化氛围的渲染和熏陶。紫砂壶创作唯持有一颗冰心,不被这霓虹迷乱双眼、扰乱心神的人才能长年累月地坚持并日复一日地研习,在岁月中得到一份“静”的感悟,于闹市中翩然独立,创作出真正具有个性的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其外形别致、神韵丰富和泥料浑然天成,总能一下攫住赏壶人的心。曾有雅趣之人评价紫砂壶的制作是“别出心裁”,这倒是恰如其分。紫砂壶的制作往往将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云水以各种新奇的手法融于紫砂壶,百壶百态,这世间万物倒都可以成为紫砂壶的装饰。好的泥料制成的紫砂壶色泽古朴敦厚、声音喑哑,如寺庙中的钟鸣圣乐,这把“葫芦壶”(见图1)便是如此,一眼即让人爱不释手。
葫芦,谐音“福禄”,民间常以葫芦作为赠礼佳品,表示福禄安康之意;其枝茎称为蔓带,谐音“万代”,表示子孙万代之意。葫芦自古以来便被当做招财纳福的吉祥物,更与风水、五行有关,有喜气临门、吉祥平安之意,就连在现代电视剧中,葫芦也被赋予多能和神话的功效。此壶取象于“葫芦”,一举将紫砂壶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提升到了一定高度。
纵观此壶,整体外观便像一只形状小巧的葫芦。壶身由下往上逐渐收拢,线条饱满流畅、转折平滑,壶盖圆润隆起而不笨重,正好是作为葫芦口。制壶艺人别出心裁地将盖上的壶钮精雕细琢成了如葫芦纤细的枝茎,既方便拿捏又美观可爱,这一做法更提升了整款壶的形神气韵,使葫芦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壶钮反扣于壶盖,使之如同葫芦塞,让人联想起八仙中的铁拐李,手执盛酒的葫芦飘然于云端,行走于世间,悬壶济世;壶身下部饱满有张力,微微收聚平稳地端立于桌面,使灵巧的壶显得庄严神圣;壶把与壶嘴保持齐平,壶把呈半圆,从上往下由粗及细,纤细婉转,壶嘴向前伸张,圆润可爱,微张的平嘴像等待琼浆玉液的流入,又似要收集天地灵秀之气汇聚于壶内;壶身表面刻“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笔势雄健洒脱,颇有龙蛇腾跃之势,正气凛然,此句诗文与佛家禅理息息相关,佛讲求缘分,凡事不强求,诗句表面是因品尝茶而有感的雅趣情怀,更有凡事随缘的深层含义,人生短暂而匆促,不如沏一壶茶,携清风赏明月。
紫砂壶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浩瀚的海洋般神秘广阔,唯有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才能求得紫砂壶技艺的九牛一毛,而学习钻研是基础,要想推陈出新就必须有独到的眼光和一颗素雅的心。宜兴文化底蕴深厚,此处人文荟萃,产出的紫砂壶也大都别具风格。地域文化结合历史的传承,使紫砂壶长期以来一枝独秀。艺术是一个时代与社会的缩影,是反映人们在某个社会环境中的渴望与诉求,葫芦即“福禄”,这是在这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中人人都乐于得到的东西,最为普通,也最为珍贵。正如紫砂壶,不细细揣摩欣赏又怎知其可贵之处,世间万物皆值得用心对待,摈弃浮华才能堪破一切微小之物的奥秘,领略其雅致的情调,获得心灵的感悟,从而积累自身的文化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