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黑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2016-05-30 10:48杜睿
江苏陶瓷 2016年2期
关键词:田野调查传承发展

杜睿

摘 要 本文基于扎实的田野考察,对尼西黑陶技艺的传承作了全面的整理和分析,把尼西黑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放在当下来做整体性的考察,以探讨尼西黑陶的现状。

关键词 尼西黑陶;传承;发展;田野调查

尼西汤堆制陶历史悠久,在西周时期已有制陶业,以民国时期最盛。1950年时,黑陶烧制的收入占汤堆村总收入50%以上,当时主要销往德钦、丽江、康定等藏族和纳西族聚居区域。解放初期,汤堆村仅有10多人制陶。随着旅游业的悄然兴起,原本的老路已经被竣工不久的香维公路所取代, G214国道也进行了拓宽。交通的便利带来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尼西黑陶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慕名前来的旅游者络绎不绝,为迎合国内外游客的需求,有创新意识的制陶艺人开发出了很多便于携带的陶制旅游工艺品和特色纪念品。这样尼西黑陶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截至2009年,汤堆村139户中有80多户从事制陶生产,制陶人员达到146人。

尼西黑陶技艺的传承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师傅边做边教,徒弟边看边学,另外徒弟从小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里成长,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这项技艺,这是一种实践中的传承。徒弟不需要交任何的学费,他们只需要去师傅那里学习,然后回家以后不断地练习就可以了。村里许多年轻人出于改善自身经济条件的目的,开始学习制陶手艺,许多过去以运输为主要副业的家庭也转向制陶业。制陶业成为了汤堆村继松茸采集业之后的又一大产业,制陶艺人主要是男性,女性只参与部分制作和销售。现在汤堆村的制陶业以二十五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要力量。尼西黑陶的师徒传承传统,使制陶者能够参与制作各种器型,并没有技艺壁垒的存在。

解放初期,黑陶的学习制作在汤堆村合作社进行。那时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干活,干完活开始做陶,当时做陶基本都是自用或者用来交换其它生活必需品。合作社解体后,部分制陶艺人在家庭作坊里制作成品陶器,在几十里外的市场上销售,所以当时为了便于携带赶路,轻而薄是黑陶的标准,农贸市场也成为黑陶产品的固定交易市场,以物易物最终被现金交易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后期,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部分个人作坊由于工艺质量好,所以不需要自己去市场销售,而是有人上门订货。订货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县城的商贩和贸易公司直接登门订货;另一种是设在汤堆村岔路口的黑陶公司统一接受订货。汤堆村黑陶公司有祥巴经营的黑陶公司和郭军华经营的黑土陶公司,有段时间制陶师傅一起集中到黑陶公司去制陶。但随着尼西黑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很多制陶艺人又回到家中自己开始做陶,做好之后直接拿到岔路口的黑陶专卖店去销售。

黑陶销售的对象主要是来香格里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游客喜欢购买有当地特色的雕塑和奶罐,还有一些当地的酒店和餐厅会定制土锅和花器。由于黑陶的烧成温度只有800 ℃左右,特别易碎,当地的物流也不是很发达,因此尼西黑陶很难大批量地销往更远的地方。黑陶产品的易碎性制约了它的销售市场。不同于传统社会,黑陶在现代社会中除了作为日用品,其作为工艺品的市场同样发展迅速并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因为黑陶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慕名来访的人也越来越多。美国一个支持民间手工艺的基金会在2010年和2013年先后两次来访,并带当地的年轻手艺人去景德镇的乐天陶社交流学习了一周时间,回来后用现代建窑技术帮助汤堆的师傅在村路口用耐火砖建了一个窑,可惜因为修路的关系,新窑投入使用没多久就被拆掉。基金会还资助手艺出色的师傅去美国参观交流了一个多月,在高山研究所的帮助下,当地的制陶艺人去河北馆陶学习了一个多月的黑陶制陶技术,回来之后他们在尼西岔路口用石头砌成了第一个升焰式圆窑。

传统的尼西黑陶因在露天中进行烧成(见图1),对天气条件有所要求,需选择无风晴日,师傅一般选在凌晨5点开始烧制,地点通常选择在离家不远的空旷平地,方便搬运陶器。在坯体外围堆放足够松柴,坯体间的空隙处也要插入小根的木柴,外围铺上松针、树叶,然后四周同时点火。燃烧过程中要用长木棍戳火堆以透气。一般大火燃烧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左右,待柴烧完,坯体正红时,迅速用木棍拔出并埋进旁边的木屑堆中,形成还原气氛,使有机碳渗入坯体,红色陶器因此被熏成黑色,再等二十分钟左右,用长木棍把埋在锯木灰堆中的陶器挑出来,摆放在地上使其冷却,最后在陶器中倒入酸奶,这样可以使陶器内壁紧密,防止渗漏。烧制好的陶器,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目前大多数的制陶艺人都自家或两三家一起砌窑(见图2)。虽然烧制时间由原来的2个小时左右延长到5个小时,但是用柴量较平地堆烧要少,更加节能,受天气条件影响也较小,陶器质量更加稳定,窑温更高,破损更少,黑陶成色更稳定,保证了成品的质量,耗能更低,对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尼西黑陶制作的延续不仅得益于制陶的工艺、技术,更加得益于藏身于其背后的藏族人民智慧文化,恰恰是这种智慧文化保证了这种技术在保证自身完整前提下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深入,有关遗产保护管理的课题也越来越多,黑陶的传承与保护也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在藏汉文化融合的今天,尼西黑陶也应在保留藏族原始拙朴文化特色的同时,主动融入现代生活,使这门古老的技艺老当益壮,历久弥新。

参 考 文 献

[1]李月英,李晓斌,陈平,著.尼西土陶[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2]云南博艺经典文化公司主编.尼西土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3]邱耿钰.中国民间陶瓷研究[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田野调查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