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6-05-30 20:18南炜炜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欣赏音乐

南炜炜

【摘 要】我国近代史上涌现的一批优秀的革命题材的音乐,但要引导现在的初中生欣赏近现代革命题材音乐作品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从关注革命题材音乐、关注学生、及课堂情景情趣等入手,阐述了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近现代革命题材音乐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音乐;革命题材;欣赏

在音乐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在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初中生对流行歌曲、快餐文化甚是热衷与痴迷,但对于我国近现代的革命题材音乐作品知之甚少、兴趣不大。对此学生们普遍的态度是“都什么年代了,还听这种音乐,土!”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现在学生的视听选择范围大,人的普遍心理是喜新而厌旧;另一方面是革命题材音乐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有较大距离,可以说现在的学生无法感受先辈们在战争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情感上难以产生共鸣。而这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陌生感,会抹杀他们对于这类音乐的兴趣。那么如何让我们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呢?重返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去感受革命题材音乐所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呢?

一、正视现实,喜“新”而不厌“旧”

当我们一味强调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初中生对革命音乐失去兴趣,指责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产生了偏差时,对现状的改变是毫无用处的。不如尝试在“新”“旧”艺术中寻找能相互碰撞,产生火花的东西,从革命题材音乐中富有时代感、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部分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最近热播的几部大剧《伪装者》、《红高粱》等,虽是以我国的革命历史为题材,却能准确地把握住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尤其由中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偶像胡歌、周迅等当红明星主演。我从其电视剧主题曲《诉衷情》、《九儿》的欣赏为切入点,拉近了革命歌曲与现在初中生的距离,让学生通过歌曲了解历史,如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这时期也是我国革命歌曲开始创作的时期。艺术视野拓宽了,整体素质提高了,革命题材音乐欣赏起来就会更有趣、更容易,距离感自然随之消失,初中生自然感受到革命题材音乐的美。

二、感官互动,创设美的情境

革命题材音乐作品的导入是关键,应创设美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比如《黄河大合唱》这部现代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合唱作品,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音乐中那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呢? 本人觉得用现代钢琴家孔祥东演奏的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导入,再合适不过。学生被其精湛的演奏所吸引:高超快速的演奏技巧,气势磅礴的音乐,近乎完美的视听享受,使学生身心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诱发其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视听结合,能使学生先对革命题材的歌曲、音乐产生直观的感受,把学生引入到音画中去,在学生的兴趣逐渐上涨时,对不了解的歌曲或音乐则会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望就强烈起来,这时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探索研究,互相交流中去。

三、注重体验,讲求一个“悟”字

任何艺术最高的境界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心灵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对美的共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在《游击队歌》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歌曲速度、力度的变化呢?我让学生自己先唱一唱该曲,然后再听听原唱,比较一下,谁唱的听起来更舒服?为什么?在体验中让学生知道力度、速度的变化,及如何变。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学生的鉴赏力和理解力得到了提升,再演唱该曲时,就能把握音乐的情绪,音乐表现力自然提高了。在革命题材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音乐重在一个“悟”字。感受其美才能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音乐兴趣、爱好,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

四、双基渗透,勿忘课堂情趣

马克思说:“如果你要鉴赏艺术,你应当是一个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试想,一个五音不辨的人怎能感受到旋律美?一个音律和节奏感极差的人怎能感受到节律美?在欣赏音乐时,如果不具备欣赏音乐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方法,对音乐的感觉就只能停留在“好听”或者“不好听”的感官欣赏阶段.如果不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思想观点,创作动机,就无法真正理解他的作品。

都说艺术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尤其是这类革命题材的音乐作品,更不能忽视知识技能的教学。就如青歌赛评委的点评:“通过知识技能的训练,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知识技能是让大家更细腻的来了解音乐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参加青歌赛的选手,听音乐说出曲名和作者等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音乐之中,在适当引入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样在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学生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感受、音乐表现与音乐审美。

五、音诗音画,一切以音乐为本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要充分发挥艺术的通感作用,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音乐学科为本的综合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并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在《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我补充了:外国学者吉拉而德曾经到过很多国家表演《看得见的音乐》,他非常喜欢中国的音乐,他六个月之间先后三次来到中国,翻阅了大量有关黄河的资料,1998年的9月8日在北京的保利大厦剧场,吉拉而德听黄河画黄河创作了一幅长10米,宽2米的巨幅油画,(并展示油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部音乐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你还知道哪些革命歌曲和歌曲里的故事?收集你最喜爱的革命歌曲和相关故事与同学交流。在欣赏《黄河大合唱》之后,我获悉学生们刚刚学习了诗歌《黄河颂》,利用这个契机,在欣赏之前,本人请学生先来朗诵一下诗歌,学生的兴趣马上就上来,争相的要上来露一首,同时有学生建议“我们不妨来一次配乐诗朗诵。”将音乐欣赏活动推向高潮。而我国古代《毛诗序》曾这样阐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最后我强调:诗之不尽,故而作曲家用音乐来诠释,就有了这惊世骇俗的《黄河大合唱》。

优秀的革命题材的音乐无疑是我国经典的文化艺术遗产,只有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内心深处喜欢她,感受其旋律的美妙,有了美好的心理体验,才是学生进一步追寻革命题材音乐的动力。让经典永恒,让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在音乐的欣赏中去追随那段逝去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吧!

参考文献:

[1]蔡梦.《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国当代音乐》

[2]陈文明.《给学生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滋养》

[3]王晓琨.《音乐行为艺术》

猜你喜欢
欣赏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侧重欣赏实效,着眼音乐创造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