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子凡 满霜 李静
【摘 要】2015年度广播综艺节目在互联网络与媒介融合的张力驱动下,主动向碎片化、个人化、社交化的广播综艺制作理念转变,在此背景下,包括广播音乐节目、广播真人秀、广播脱口秀等各种具有时代性的广播综艺节目形式衍生,同时对传统综艺节目进行形态重塑,表现出更强的整合性、互动性。迈向融媒整合纵深的“广播+”时代,广播综艺节目仍在自身革新与融合发展之中。
【关键词】广播综艺 融媒张力 整合性 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综艺节目是广播电台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旨在向社会大众提供休闲娱乐、陶冶大众情操、引领精神风尚的广播节目类型,它是发挥广播文化娱乐功能的具体体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媒介变革在社会推动、行业集聚与政策助力的合力下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广播媒介也顺势而为,主动变革自身。
过去一年中,广播综艺节目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中的讲话为思想指南,借力互联网平台完成自身的变革与重塑。因此,本文将从互联网变局中的广播综艺节目发展态势、媒介融合背景下重构传播架构、以互融互通的互联网思维变革节目形态以及广播综艺深化发展的路径探讨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媒介变局:广播综艺节目的发展态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频率资源越来越丰富,市场对广播的需求也越来越深入,因此广播频率出现越来越明显的细分,广播节目也日益专业化、类型化。为方便叙述,笔者在文中把音乐广播、文艺类广播以及偏娱乐类的都市生活广播都归类为广播综艺,和新闻广播、交通广播、经济广播并列。
综艺是一种潮流。近几年来,综艺节目的热潮已经由电视波及到了广播,广播综艺在我国异军突起,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据赛立信公司进行的收听效果测试数据显示,广播综艺的市场份额已经和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新闻广播、交通广播不相上下。广播综艺市场份额逐年上涨,截至2015年上半年,约占30%。其中音乐类有略微上升,这说明音乐节目还是比较受广播听众欢迎的。虽然随着手机的普及,音乐类各种应用软件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例如酷狗、豆瓣、百度音乐等许多纯音乐应用软件,但是广播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例如北京电台的广播节目《边走边唱》是一档随身KTV节目,在直播现场调动听众的热情,随音乐一起跟唱,营造快乐的听觉氛围,构成流行音乐广播的一个新景观,这一形式是对广播音乐自娱自乐功能的新拓展,也是对传统音乐“我播你听”节目形态和传播理念的一个颠覆,也为广播综艺注入了新鲜血液。
不仅如此,传统的广播节目形态也在慢慢被综艺化。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海阳现场秀》,是一档独具特色的新闻脱口秀节目。在原有的新闻广播中加入综艺娱乐的元素,让节目变得新鲜、亲近,同时又具有主持人自己的个性特色,以新闻资讯为由头,趣说新闻、即兴点评、笑谈世事、调侃人生。让听众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时事的同时又缓解了压力。
多渠道广播,多媒介综艺。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电台传播的收听工具不再是单一的收音机,现下主要的收听终端分为手机、传统收音机、车载收音系统三类。据赛立信媒介研究对各类广播在不同收听终端市场份额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广播在传统收听设备受众群中的影响最大,以音乐广播为主的广播综艺在手机听众群中影响更大,而在车载收音系统听众群中主要是交通广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音乐类广播是广播综艺的王牌,以手机为主的移动媒体成为主要收听终端。因此出现了许多广播客户端,例如中央电台在搜狐新闻客户端开设中国之声专刊,每天4档节目推送到订户手机。同时许多广播电台也开始自主研发音频客户端,广播电台在客户端(App)开发应用上也更趋成熟。例如北京电台的“听听FM”在2014年11月28日上线,目前收听频率超过1000个,点播音频230万条,专辑4.3万多个,电台主播7600名,草根播客近2000个,音频总时长138万小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广播综艺也开始利用这个大平台。早先是注册微博账号,工作人员及时发布与节目有关的微博与受众互动。当下流行的是微信公众号,几乎所有的广播综艺节目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通过推送消息与受众互动,以增加粉丝黏合度,这一类都属于传播推广方面的。值得一提的是辽宁交通广播的《娱乐香饽饽》、辽宁都市广播的《娱乐二人转》,这两个以讲笑话为主的广播综艺节目不仅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还将节目内容与其结合,这两档节目中的很多搞笑段子都是来自听众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留言。
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媒体,给广播综艺节目插上一对翅膀。在新媒体的融合模式上,特别是打造共赢的平台模式上也有创新尝试。例如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城市之声推出“巨欢乐”全媒体品牌,整个品牌适用于频率的微信服务号和淘宝、微店等端口,将频率的线上内容产品和资源融合产品转化为线下的用户体验和销售行为。该频率提出“一个全媒体+一组社会资源+一组商业品牌”的活动运营模式,颇有新意。
二、融媒张力:广播综艺节目的变革驱力
(一)融媒驱力:碎片化、个人化、社交化的广播综艺制作理念
媒介融合在当下所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媒体内容生产、传播平台、组织机制上的融合共生,它本身衍生为一种将不同类型媒介的多元传播特征融为一体的变革驱力。广播平台借助融合媒体的驱动力完成对自身媒介劣势改造的同时,也被纳入到网络时代的传播结构中,因此广播综艺节目的碎片化、个人化、社交化的制作理念既是广播媒介顺应网络时代传播规律的改变,也是融媒驱力改造广播综艺节目的体现。
广播综艺节目的“碎片化”传播并非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珠江模式”大板块制作理念的颠覆,而是一种在整体化理念指导下播出板块更为灵活多样的完善革新。《娱乐大爆炸》——浙江电台城市之声播出的一档大型广播综艺节目,节目将移动人群作为核心受众群体,在节目中运用数十种综艺形式,如“广播课堂”、说书等,每天节目中的综艺桥段可以根据当日节目整体进行组合。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率推出的《文艺微生活》对“各类碎片化信息有机结合、编辑之后产生新价值……在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中,利用好碎片化信息,发挥碎片化信息二次传播的价值。”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大量受众改为使用手机终端收听广播,使用比例超过37%,当前受众的接受习惯更为个性化和小众化,广播媒介有效利用大数据对受众兴趣的深度分析,为多元受众群体定制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满足受众更为个性化的内容需求。与受众的互动趋势在融媒助力下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加强。
(二)整合传播:广播综艺节目变革的平台衍进
在互联网络及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变革下,数字音频广播(CDR)、广电网络IP (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 化建设、智能终端等方兴未艾。权威主流电台尝试与新兴的网络电台联手,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如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与蜻蜓.fm、蜻蜓.fm与北京电台、河南南阳电台合作推出“虚拟电台节目”。 广播综艺节目在媒介平台的演进中不断改善节目的制作传播形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广播节目策划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中央电台的《海阳现场秀》“用数据指导源头”,节目定位、环节设置、选题取材上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通过多元产业的链接组合发挥了节目价值。
在融媒语境下,主流电台不应囿于传统平台的资源优势,应借势而为,将自身的政策、资源优势与新兴网络电台的技术优势相结合,积极冲破传统媒体格局中的平台桎梏,寻求多元的传播渠道,2014年上海东方广播中心旗下“阿基米德”移动广播应用软件上架,在此平台上,用户可自选节目,也可建立自有频道。北京电台 《吃喝玩乐大搜索》以节目为平台推出一款应用软件,将娱乐与消费通过节目连为一体。湖北楚天交通广播倡导节目的制播分离,对内成立工作室,以制作人为中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对外积极购买优质产品,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提升了电台综艺节目制作播出的整体水准。
(三)精准定位:窄播深化提升听众黏性
以受众为导向的广播节目传播思维在业内已成为共识,而受众导向思维植根于网络电台,在网络电台强劲的受众市场瓜分力量倒逼之下,主流广播电台在综艺节目的制作上将受众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由于微信平台“一对一”的精准服务特点,广播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用户资源,推送节目的公告信息,并接受节目的反馈。
传统广播“点对面”的传播格局被改变,“点对点”的定制化成为当下广播综艺节目的一种思维转变。具有直播、点播、互动功能的中国之声微信号现有好友35万人,平均每天收到语音回复1000条以上。中国之声苹果博客也受到热捧,目前《直播中国》《难忘的中国之声》和《千里共良宵》三档节目月总下载量已突破百万。电台能够根据技术平台的深度分析结果,为不同类型的听众打造“个性化”的节目,广播综艺节目走向内容窄播的更高阶段。
三、互融互动:广播综艺节目的形态重塑
“在媒介融合的浪潮席卷之下,先前诸种不同的技术正经历着无缝整合,逐渐融合成为共享的平台,并形成彼此相似的形态。”广播综艺节目在媒介融合以及受众群体变革力量中,也在完成自身形态上的重塑,总的来说,与受众之间更具互动性、文艺形式上融合创新以及注重自身品牌建设。
广播音乐节目。音乐广播作为集审美性、艺术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节目形式自从出现以来就长盛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革新,在当下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广播音乐节目表现出更强的互动性,自“珠江模式”改革以来,听众点歌、分享听众的音乐感受等设计大大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性,借助于当下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实现听众与电台主播的实时互动,及时了解听众的音乐欣赏需求。苏州汽车广播(FM102.8)《大兵的K歌战队》让普通听众在节目中放声高歌,同时配合专业音乐嘉宾的点评,让听众充分参与到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中来,大大激发了听众的热情。其次,表现出更强的个性化特征。受众欣赏偏好越来越多元化,音乐节目的细分化、小众化也成为一种趋势,民族、流行通俗、摇滚、原生态、现场音乐等等都划分为专门的板块,根据电台频率自身定位细分受众,如歌剧、蓝调音乐等小众音乐也充分利用“长尾效应”赢得听众,如北京交通广播的《蓝调北京》等。其三,追求音乐广播的品牌效应,广东电台打造《音乐先锋榜》《古典纵横》《音响世界》等一系列音乐栏目,通过音乐栏目打造电台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广播真人秀。“真人秀”这种节目形式以“设定目的、设定规则、设定参与者”的方式让受众感受在拟真环境中的人,受众成为高高在上的“旁观者”。我国真人秀节目的风靡在广播综艺节目中也得到延伸,竞技选秀类的如北京文艺广播《小DJ大不同》,以竞聘北京电台主持人为噱头,充分融入真人秀的话题制造、紧张的情节设置吸引听众;如益智游戏类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拇指英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短信江湖》都是在节目中通过让真人秀参与者进行知识竞赛,同时积极引导听众参与,知识性很强;创意类广播真人秀如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滨海广播的《职场人生》等,都是在节目中以创业、家居、生活等某一领域展开,强调节目中参与者的智力表现。
广播真人秀节目在近年来积极吸取电视真人秀的有益尝试,以及将其他一些艺术形式融入到节目中,通过互联网络加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将广播真人秀中的“人”的因素不局限于节目参与者本身,而将其扩展为全体听众,听众的反馈也成为广播真人秀内容生产的一部分。但当下广播真人秀也存在节目形式创新不足,节目制作质量整体不高,各台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广播脱口秀。在传统广播综艺中,说书、相声类节目是一个重要板块,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说书、相声曲艺节目越来越不能满足听众的需要,于是一种更具时代性、艺术形式更加灵活、兼容性更强的节目形式应运而生——广播脱口秀。主要特征是脱口而出,强调主持人的现场即兴发挥。
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大型晚间综艺脱口秀节目《夜空不寂寞》、北京广播电台文艺节目中心全力打造的《星空故事秀》、杭州电台交通经济广播的《交通快活人》、常州电台音乐广播早高峰时段的《悠悠甩吧》等等,从中央电台到地方电台纷纷尝试这种广播综艺形式,广播脱口秀的兼容性极强,既能将如相声、说书等文艺形式融入其中,还能为听众提供即时讯息,娱乐受众。北京文艺广播的《全娱乐》中将多种娱乐表现形式融汇一炉,例如以某位明星为话题,将明星人生经历与作品片段重新演绎,教育性、娱乐性、审美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下广播脱口秀节目也存在着话题娱乐性过强、社会效应较小,主持人语言能力良莠不齐的现象。
其他广播综艺节目。除了以上三类表现强劲的广播综艺类型节目以外,如广播连续剧、广播小说、小说剧、电影电视剧录音剪辑、情景喜剧等等传统广播综艺类型节目,电台打造多类型节目平台的制播分离制度,在第三方公司的制作下,拓展广播的综艺类型节目。同时在综艺节目中,融入如天气信息服务、公益宣传等元素,增强广播综艺节目的社会效应。各个广播频率都在打造自身品牌效应,如西安人民广播电台确立“办一个以长书、评书联播为骨架的综艺频率,以语言类节目为根基,以娱乐节目为调剂,在节目编排上,借鉴类型化广播传播优势,锁定‘小众”。在当前广播综艺发展大潮中,各广播频率都呈现出重塑自身节目形态、融合多种综艺形式、增强自身互动性与兼容性的特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音乐脱口秀节目《飞鱼秀》邀请明星歌手与听众互动交流,辽宁交通广播的娱乐节目《娱乐香饽饽》积极采用用户原创内容(UGC)模式,利用微博平台让听众成为内容的生产者、灵感、才思的来源地。苏州汽车广播的《快乐大点兵》以辩论赛的形式,让听众之间通过微信建立互动,同时即时加入主持人的点评,形成受众、主持人之间的多向互动。
四、迈向FM3.0:广播综艺节目的路径前瞻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曾说:“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的3.0时代,数字化、微型化、虚拟化、个人化和无线技术的存在让我们可以随时处理、收集或传送声音或数据”,他将这种技术比喻成推动世界的十大动力之一。各种媒介纷纷进入3.0时代,当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之后,这也意味着广播已经进入3.0时代。
FM3.0——当收音机遇到互联网。 广播的传播过程,主要依靠“软件”和“硬件”。“硬件”主要是指以广播技术为依托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软件”主要是指广播的传播内容。根据“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将广播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代。
从“硬件”来看,家家户户抱着一个小收音机在固定的时间收听固定的广播节目的年代,应该是FM1.0时代。随着电脑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PC端的网络收音机,例如当时风靡一时的“龙卷风网络收音机”,同时还推出了各种应用软件,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听众可以随时随地听到想听到的广播电台,这就是FM2.0时代。渐渐地,龙卷风的时代被各种电台客户端(App)替代,例如喜马拉雅听书、蜻蜓.fm、荔枝FM,这也意味着我们进入了FM3.0时代。而从“软件”来看,FM1.0时代,由于技术的局限,传播内容的话语权在电台手上。FM2.0时代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听众可以选择性地收听,但仍然是电台输出内容。到了3.0时代,不仅出现了很多草根播客;同时利用大数据达到了内容和受众的细分,传播内容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并且还添加了社交元素,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电台也根据受众数据列出榜单等。
FM3.0——当广播综艺遭遇“广播+”。 从2014年开始,媒介融合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广播也进入了“广播+”时代,这里的“+”不单单指广播加上其他媒介,而是广播和新媒体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强化互联网思维》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了要以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所以“广播+内容为王”仍然是广播综艺节目在3.0时代的立根之本。
源于声音,高于声音。广播综艺节目的声音即主体。不管媒介怎么融合,渠道怎么改变,广播依旧是音频媒介,声音都没了,何来广播。因此在3.0时代,如何发挥广播综艺节目的声音优势,在满是信息量更大的视频图片媒介中生存下来才是根本。
广播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招牌,主持人的声音、思维、知识架构、反应能力等直接反映了主持人的水平,主持人的水平作用于节目的水平。如何发挥广播媒介声音的优势,主持人是关键。例如在《天生大赢家》节目中,主持人杨凯对声音形象进行了很高程度的塑造,不仅利用声音的变换,塑造卡通形象,还游刃有余地在自己的声音中来回转换主持节目。加上杨凯自身主持经验,与听众侃侃而谈,适当配合音效,成功地利用声音的优势制作了一档备受欢迎的广播综艺节目。还有许多地方节目,主持人用地道的方言主持节目,亲切的同时又不乏乐趣,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除了主持人的声音,对音效的把控也十分重要。
杂而不乱,多而有序。正如前文提到的,广播综艺节目综合了各种形式的艺术,需要文化、娱乐等元素来支撑,而元素越多,就越容易乱。近几年来“碎片化”的广播似乎成为一种趋势,都在强调消息要短,3~5分钟最佳。为了迎合听众,许多策划者随意加入时尚潮流元素、网上搞笑段子等,毫无章法且过于低俗。碎片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受众注意力的一个产物,受众能停留在一个媒介上的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散,要想抓住受众,必须将信息集中展示。但是如果只重视碎片化,而忽略了碎片之间的衔接,碎片只能是碎片,转瞬即逝。如何将广播综艺的各种元素和信息碎片连接起来,让其发生反应产生新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今晚听吧》节目,是用主题来串联,每天策划一个主题,将当下与之相关的文化资讯组合起来呈现给听众,这种方式不仅让节目有了层次,也起到了强调每期主题的作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率推出的《文艺微生活》,用文艺和生活两种元素来限定碎片范围,同时将各种碎片化信息进行有机组合,以广播套餐的形式为听众呈现,不仅合理地利用了碎片化的信息,还探索出了碎片化信息组合后产生的新价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何为萧何,实则3.0时代也。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报纸行业不断挣扎,但还是有独领风骚的,例如澎湃新闻。因此广播综艺节目应合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全媒体等资源,不断改革创新。如当下出现的“窄播”:利用大数据对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地区,对频率中的节目进行细分化、特色化,使得受众更明确、传播内容更有针对性,传播手段也更具特色。各种广播综艺节目也进行了更专业的分类,如才艺展示,相声、小品或喜剧等艺术形式的播放,还有网络资料搜集、网络互动、开心招数等节目。又比如,当下为了方便受众,研发了电台手机客户端(App),发展不错的属荔枝FM、喜马拉雅听书等,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打开广播,可以参与互动。这些都是广播综艺节目的飞跃发展,在技术落后的FM1.0时代是无法实现的。所以3.0时代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顺应潮流也是一种成功之道。
注 释
钱翊白 《碎片化传播环境下广播节目的创新探索——以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翊白声音杂志>为例》,《中国广播》,2014年第5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
华晓青 《浅议融媒体语境下广播节目变革新动向》,《中国广播》,2015年第3期。
[丹] 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 吴信训 何道宽 编 刘君 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参考文献
1.胡妙德 《十年感言——广播娱乐节目十年纪》,《中国广播》,2014年第1期。
2.孟伟 《2014年中国广播发展关键词》,《中国广播》,2015年第2期。
3.崔宝国 《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4.韩青松 《窄播化趋势下的广播娱乐节目分析》,《现代视听》,2015年第2期。
5.《中国广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影视》《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2015年1~12期。
(本文编辑:吕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