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应勤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知识;生活情境;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57—01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究竟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呢?
一、将常见的生活知识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在学习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十分困难。而将一些生活中蕴涵的与数学相关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复杂、抽象的数学内容简单化、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找到最佳的生活化素材,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最合适的数学素材。
比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发现和理解算法。笔者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
二、创造生活化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等等,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能迅速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去。
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促进了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精彩的世界。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