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碧欣
摘 要: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理念。如今,一波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即慕课,开始在教育领域展露锋芒。慕课的出现能否成为促进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新途径?本文将通过对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分析以及慕课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慕课;教育机会均等;双师教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69-02
一、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
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古而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关于教育机会均等最为经典的观点当属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提出的三阶段论,即教育起点均等、教育过程均等和教育结果均等。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和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则涉及教育设施、教育内容以及师生互动的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包括学业成就以及最终所获学历和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影响的均等。而美国的科尔曼教授认为:“如果我们以教育的产品或结果来界定均等,则教育机会均等是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他提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应改为“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减少”。
二、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显著
良好的教育,需惠及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让人们在同一层面上竞争。而事实上,城乡在教育机会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教育经费投入为例,根据201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普通初中教育事业费拨款为317865902元,其中农村为18871453元;城市普通高中年教育事业拨款额为135472659元,而农村为19352050元。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较少的经费投入将影响到师资、教学设备等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
而城乡教育师资的差异又是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教育资源的硬件设施差异逐渐缩小。农村学校“不差硬件,差软件”的现象十分明显。一方面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优秀的老师又在不断地流失,最终导致了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
(二)“千篇一律”的教育
民主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体现,指的是每个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人的能力、天赋、兴趣和理想是有差异的,所以对不同类型的人提供统一的课程,用统一的形式去考核和要求,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心理学的瓦拉赫效应表明: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从北京大学退学的周浩就是好的例证。高考成绩在青海省理科排名前五的周浩在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下报考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然而,由于此专业理论性较强,喜欢动手操作的周浩最终选择了从北大退学进入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2013年,周浩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摘得桂冠。
我们当前的教育离真正的“因材施教”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重要表现。
三、慕课革命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一)双师教学与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
双师教学是灵活运用慕课的典范,它是指通过互联网,把城市优质的教学资源送到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去。具体来说,乡村学校的课堂上有两位老师,一位是通过远程进行授课的城市中的优秀老师,另一位是乡村学校原有的老师,负责维持课堂秩序,引导学生讨论,对难点进行答疑以及批改作业。“双师教学”的效果到底如何?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自2013年9月10日开始,五个省区的13所乡村学校开始了与人大附中的双师教学试验。短短半个学期的时间,双师教学项目就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参加双师教学的试点班级与非试点班级的成绩比较中,大部分试点班的平均成绩都远远高于整个年级。”在乡村优秀教师大量外流且长期吸引不到优秀人才的情况下,通过“双师教学”的模式,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广到乡村学校去,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状将会得到极大地改善。
(二)慕课与因材施教
如何让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当慕课出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相信它一定会在“因材施教”上贡献一份力量。同一门课,有全国乃至全世界不同的老师讲授,且难度设置也各有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慕课也开启了自主选择课程的新时代,由于录制慕课的大多是所在领域的专家学者,其课程的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保障,相对于以往的网校学习,慕课更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习者对某个领域有较为系统的了解。
(三)课堂上的教育机会均等
为了弥补传统课堂的局限,一种新的课堂模式——翻转课堂出现了。近些年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很多,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反过来,学生回家看视频学新知识点,上课不讲新课直接讨论,老师从“讲课者”变成了“引导者”。翻转课堂是慕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课堂打破了时空和身份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对于一些学有余力或者有一定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另外,慕课提高了学习的交互性,由于压缩了课堂讲授的时间,师生、生生之间讨论、交流和提问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互动的数量与质量。
四、慕课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现状
(一)国外基础教育慕课的发展状况
从2010年开始,信息技术在美国K-12教育中得到了空前发展。美国先后发布了《2010年地平线报告(K-12)》等信息技术研究报告,显示出K-12在线教育在改善教学方面的优势。2012年,被称为“在线教育2.0”的慕课更是引发了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热潮。
美国作为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发源地以及实施重地,早在2005年便着手进行翻转课堂实验,密西根州的克林顿戴尔高中和明尼苏达州的拜伦高中是实施慕课学习和翻转课堂的典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明显的便体现在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克林顿戴尔高中从新入学年级中实施翻转课堂模式的一年来,学生的英语不及格率从52%降到19%,数学不及格率从44%降到13%,科学的不及格率从41%降到19%。
除美国外,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在尝试将慕课和翻转课堂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2013年9月25日,新加坡教育部长做了题为《学生中心、价值驱动的教育:为终身学习奠定宽厚基础》的工作报告,对信息技术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慕课学习和翻转课堂模式正被新加坡大中小学广泛采用。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高中是最早应用翻转课堂的学校之一。实施一个学年后,调查发现90%的学生非常喜欢翻转课堂,录制的课程对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慕课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开始向慕课领域进军,总的来说,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慕课实践呈现出两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其一,“慕课”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学校。此类学校有多年凝练的办学理念、相对先进的硬件设施、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秀良好的生源,教师大都以终身学习为己任。其二,我国尚未形成慕课的标准和流程。部分中小学借慕课、翻转课堂之名将网络上的一些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而这些视频在质量上良莠不齐,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和点击频次高的视频课程。很多尝试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对慕课操作性和规律性的系统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0:6.
[2]刘和海,张舒予.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7.
[3]刘博智.探秘人大附中“双师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4.7.12(001).
[4]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7.
[5]KATHLEEN FULTON.The Flipped Classroom:Transforming Education at Byron High School[J].DigitalSchools,2012(4):18-21.
[6]OMAR BASRI.Turning the Tables on HistoryEducation in Singapore:The Flipped Classroom Experience inNUS High School of Math and Science[EB/OL].HSSE Online,201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