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思明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格素养。当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加强高校的感恩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目前受助困难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从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环境渲染及制度建设五个层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感恩教育方案。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5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但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也随之扩大。随着奖、贷、助、补、减、免等一系列资助政策的实施和完善,我国已基本构建了涵盖各级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扩大了资助范围,增加了资助投入,加大了资助力度。[1]
毫无疑问,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在获得社会或者国家的帮助,在学成之后怀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以实际行动答谢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认为获得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有的还会因受助名额有限而“争当”贫困生,抱怨资助金额太少,或者肆意浪费救助资金,“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不懂知恩图报。感恩意识的缺失,既是道德的缺失,也显示了教育的缺失。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受到家庭、高校、社会的多方重视与支持。
一、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
学生的道德品质好坏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教育,其次就是学生自己的心理约束能力。以当前的95后大学生观察得出,大多数当代95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家长过于溺爱,从而形成一种我行我素的性格。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思想上存在着问题,认为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什么问题,其他的一些小的毛病、小的任性都不是问题,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人的教育,感恩的教育。此外,个别家长的教育知识匮乏或者本身缺乏感恩之心,不能做到言传身教,无法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2]
2.学校因素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关键所在,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成绩来区分一个学生的好坏。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更关注于大学生的就业率、升学率,尽管很多高校提出“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但也多以选修课开设,授课内容以道德知识为主,注入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也让学生反感。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只注重理论的灌输,不注重理论的实践,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对他们的思想影响不大。
3.社会因素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潮在社会上此起彼伏,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渗透到人们思想中,加上网络的信息冲击及虚拟世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人的思想价值观被经济利益所蒙蔽,以自己个人经济利益为重,完全忽视自己身边的同学,在申请奖、助学金时自私自利。社会、高校和个人着重经济资助,忽略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容易使资助都变得“理所当然”,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意识上产生“失恩”现象。
4.个人因素
在感恩教育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对感恩的领悟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在特殊家庭中长大,理想和现实生活的落差,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胆怯、逃避、怀疑的心理。从本质而言,这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认识有偏差,自私自利,在家里根据自己的需求要求父母来满足自己,而在学校根据自己的个人发展需要来领取奖、助学金挥霍,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缺乏感恩意识。
二、增强95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五位一体路径
1.以认知教育为前提
在感恩教育的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通过学校的老师的引导与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双重作用下来提高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做好自我思想品质修养。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而这其中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学会感恩。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2.以情感教育为纽带
情感在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教育在家庭困难的教育学生之中非常的重要,我们需要与他们多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走进他们的内心,多多了解他们。其次,教育工作者自身也需要带有高尚的情操,不对学生有偏见,多多关心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让他们对社会产生信心,并学会感恩。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其言行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通过表率作用,身体力行地感化受助学生,使其自觉感悟他人、社会的恩情,树立感恩回报意识、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感恩教育不仅是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去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洞察力和感受力,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实现自我完善。
3.以实践教育为载体
知恩、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是感恩教育的基本内涵。高校应以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校园生活,让他们在行动中将感恩意识、个人情感和回报社会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感恩品质,在爱心接力中传递温暖,最终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
4.以环境渲染为背景
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活动环境,校园内要形成“一方有难,大家相助”的爱心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感恩情感创设条件。教师要多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沟通交流,了解需要,及时解决其困难;以学生为本,急学生之需,营造充满爱心的班集体,使受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知恩并感恩,在身边人有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以培养反应力、移情力、道德敏感性等情感能力。此外,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标杆形象,让感恩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感动学生,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也是感恩教育的重要保障之一。
5.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高校需将感恩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并形成长期有效机制,将感恩意识自觉化,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内化为自身品质。若要使感恩意识长效化、制度化,可从两个主体入手:针对教育工作者,高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辅导员的工作范畴,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把它作为思想教育的基础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针对受教育者,高校应将感恩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量化考核指标,通过评价体系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建立有效平台,为困难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建立困难生专项基金,倡议每个受资助的困难生毕业后,每年为该基金捐资以帮助贫困的学弟学妹,让他们从受助者变成资助者,有效地促进困难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和良性循环。[3]
三、结语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影响,需要三方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依据95后学生的个性特征,要以认知教育为前提、情感教育为纽带、实践教育为载体、环境渲染为背景、制度建设为保障,将经济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激励家庭经济困难的95后大学生自立自信,勇往直前,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这也是推动学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娇,蒋志强.新资助政策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難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7-98.
[2]王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3,(5):128-130.
[3]王海波,王亮亮,崔璐.高校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