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基于社会实践视角探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016-05-30 13:23李同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新常态创新创业

李同亮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总结了社会实践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分析了社会实践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健全社会实践机制,推进社会实践“四化”,完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改进高校社会实践的办法和对策,加强社会实践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常态;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51-02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李克强总理在不同的场合下多次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已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新引擎,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根本出路。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党和国家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位置进行推进,高校需要努力造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力军[1]。社会实践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长知识、增才干、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实践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社会实践有利于唤醒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是指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它支配着创新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很强的选择和能动性,是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知。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一线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方面加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理解,在实践中培养探索精神,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唤醒创新创业意识。近年来,高校与企业间合作越来越频繁,高校承担了大部分基础研发工作,但理论研究与企业生产实际仍然有很大差距,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需求,从而激发创新创业的动力。

2.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复合型能力。在党和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是创新,创业是在具备一定程度创新的基础上升华得到的,而实践能力则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石。社会实践促成了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重要性,锻炼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3.社会实践有利于锤炼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体现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创新激情、勇敢的冒险精神、独立的思维、坚定的行动力和坚强的意志等方面[3]。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自信、情感脆弱和意志薄弱等缺陷,个体独立性和环境适应性较差。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同学们在实践中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调动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同学们探索求知的热情。社会实践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然而社会往往是复杂的、多变的,同学们不得不在逆境中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力和应变能力,而这些恰恰是一个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社会实践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实践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获取创业能力的主要渠道。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实践一般仅仅视为是高校共青团的常规工作,由校团委负责牵头实施,并没有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二是由于很多高校对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没有制度要求,也没有奖励机制,因此广大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不强;三是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不够清楚,一般把社会实践当作普通的课后作业,草草完成了事。这些导致社会实践的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育人功能不明显。

2.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性不强。社会实践除具有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锻炼实践能力等作用外,还具有巩固专业知识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与所学专业知识联系不大,甚至没有联系。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社会实踐是缺乏生命力的,不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也不利于同学们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做贡献。

3.社会实践的形式不够多样。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参观考察、生产劳动等传统的实践形式,也有就业实习、挂职锻炼、创新创业训练、社区志愿服务等新型的实践形式,但同学们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和就业实习的很少,大部分以参观考察为主,因此,从实际来看仍然存在实践形式单一的问题。

4.社会实践的社会支持不足。社会上的实践单位不能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度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并不重视,往往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社会实践,严重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的预期效果。另外,社会没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学生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保护。

5.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实践结束后往往只要求学生上交社会实践报告和社会实践登记表,学生一般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了事。对于学生在社会过程的思想变化、实践成果等没有明确的分析考评,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发挥,创新动力不足。

三、改进高校社会实践,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办法和对策

1.健全社会实践机制。(1)改进社会实践工作理念。社会实践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因此,高校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实践育人的观念,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坚持社会实践常态化[4]。高校通过政策引导,广泛组织动员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2)构建社会实践制度体系。政府、社会单位和学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部门在认真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规律,结合各自开展活动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出保障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相关制度。同时,各部门制定的制度综合起来能够相互协调、补充,形成一个切实可行、权威规范并具有自我发展机制的实践制度体系。

2.推进社会实践“四化”。(1)实践动员广泛化。社会实践要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则需要多方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发力。不仅要发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虚心求学的态度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同时还要学校、社会单位和政府部门协同合作。(2)实践内容专业化。高校要结合学生专业的设置情况,制定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并规定相应的学分,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探索精神[5]。(3)实践形式多样化。一方面高校要鼓励同学们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创新创业培训、暑期研究生招生夏令营等,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争取国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创造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如去国外访学、在企业或政府单位挂职锻炼等。(4)实践目标差异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实践目标也应该不同。大一新生的目标可以是认识了解社会,大二学生的社会实践目标可以是提升专业,大三、大四的实践目标可以是就业创业,目标的差异化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增加了社会实践的吸引力,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3.完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1)構建合理的评价队伍。当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社会实践评价的队伍,应该组建由“学校领导+学院领导+院系团委(团总支)负责人+社会实践指导老师代表+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代表”五类人员构成的社会实践评价队伍,负责监控和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和质量,保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有利于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2)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社会实践评价应该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实践过程评价和实践结果评价相结合、实践内容评价与实践形式评价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鼓励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创新[6]。(3)丰富社会实践评价形式。除了以传统的查阅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纸质总结材料作为评价的形式外,还可以通过PPt现场汇报,或者运用微信等新传媒展示社会实践成果,发动同学网上投票等形式开展,进一步锻炼同学们的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4)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文件,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学生奖优评定、学年考核、推优入党、推荐就业等挂钩,激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Z].2015-05-13.

[2]胡健.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指导教育[J].青年时代,2013,(24):11-11.

[3]景宏军,王蕴波,金怡.以学生社会实践促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250-251.

[4]张祺,冯永涛,徐喆,李铠月.浅谈创新创业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J].艺术科技,2015,(7):294-294.

[5]黄成忠,张育广.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视角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J].文教资料,2014,(32):121-122.

[6]冉永琴.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2013.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新常态创新创业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