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瑞华
摘要: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力量,使辅导员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在分析辅导员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24-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是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成效的着力点。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
一、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队伍薄弱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美国,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与学生比达到1:1500,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必须持有咨询员职业考核证书。现阶段,我国高校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短缺,学历、专业、自身素质等参差不齐。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欠缺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有很大的区别,离开了家长和老师的精心呵护,大学生需要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但对于这种转变的适应需要辅导员的引导。辅导员管理着学生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工作,与学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承担着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和协调任务。
但通过对我校334名学生的调査发现,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足,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缺乏沟通。调査结果显示70.36%的学生选择了辅导员不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60.37%的学生选择了辅导员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交流不多,其中选择很少的占到30.67%,这充分说明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脱节
2011年,为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下,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但是实际的效果如何呢?在高校按年级共抽取了127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学生曾修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80%多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比较少,甚至不了解。68%的学生表示知道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位置,32%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开设心理中心。调查中13%的同学对心理咨询具体过程比较了解,53%的同学表示只是听说过,其他34%的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过程完全不了解。调査结果充分显示,虽然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课程,但是开设效果却不太乐观。
总体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专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辅导员工作欠缺、心理健康课程效果欠佳。不难发现,如果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力量,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能力的提升,使辅导员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即可大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三方面的问题,那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如何呢?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我们对河南省10所有代表性高校的辅导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纪实性调研。以《工作日志》的形式对20位辅导员每日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时间进行了白描式记录。对于日志难以挖掘的深层次问题和特殊情况,采取了单独访谈和集体座谈的方式加以补充。
通过统计各项工作在辅导员日志中出现的平均次数,可以反映出辅导员的工作类型的构成。统计结果如下:党建工作,如党校、党日、入党材料审核等关键词,平均出现12次;团建工作,如团日、主题讲座、学生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关键词,平均出现53次;学风建设工作,如听课、班导师座谈等关键词,平均出现31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与学生个别谈话、开展心理讲座等关键词,平均出现27次;社会实践工作,平均出现12次;就业工作,如职业指导、政策宣讲等关键词,平均出现6次;日常事务性工作,如奖助优评定、整理下发或上交各类材料、写家长信、会务组织等关键词,平均出现63次。
由此可见,辅导员工作一般以传统的思想政治类工作为主,注重党支部、共青团的工作,强调学风建设工作。实务类工作,如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就业等虽然越来越受重视,但尚未成为辅导员工作的主流。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模式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立足高校现状,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注重预防,积极构建四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为主体的四级网络。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各院系均成立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和心理健康工作站,班级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设立心灵信使员。在这个四级网络体系中,心理中心与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主要依托于辅导员。另外,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灵信使员等学生社团组织成为学生干部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辅导员的指导下,一方面在各学院协助心理专干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另一方面引导班级同学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素质,通过学生朋辈骨干力量组织开展深受大学生喜欢、与大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朋辈教育。
(二)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提升
1.院系心理专干的选择应基于一定的专业背景。心理专干担负着整个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安排,不仅要掌握一般的心理辅导技能和咨询技巧,更需要具备专业、规范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这都要依托于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因此,心理专干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或以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辅导员为首选,兼顾其自身兴趣爱好。学校在新进辅导员的配置时,应适当加以考虑这些因素。
2.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强化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注意日常培训和专家讲座相结合、业务进修和学术研讨相结合、心理专业知识培训和心理咨询任职资格证书相结合,不断提高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学校要坚持“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外心理专家以讲座、督导、沙龙等形式,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整个学工队伍团队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积极尝试以“送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分批地对辅导员进行短期培训。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和增进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热情。学生处要进一步明确学院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职责,针对辅导员的综合表现,展开评优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学院学生工作的指标之一,确保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同时,要进一步提升这项工作的学术价值,鼓励辅导员积极申请相关课题,撰写论文,整理心理问题学生个案,并开展精品案例评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基金,引导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三)开拓渠道,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除了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以外,还要组织有资质的心理学专业教师、院系辅导员为同学们开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多门心理学选修课。
2.利用班会、例会、沙龙等形式,贴近、了解学生内心。辅导员要定期参加各个班级的班会、例会,与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辅导员在各个学院定期举行与心理有关的主题班会、素质拓展、心理沙龙活动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3.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各院系要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网站,并要求辅导员申请专门的电子信箱、网络聊天工具,并向学生公布,让同学们能够方便快捷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并有助于辅导员随时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的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最近微博、微信成为一种新的沟通平台,应鼓励辅导员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方便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同时有助于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轻松互动的心理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辅导员也要亲自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同时促进了师生在课外的交流,增进了师生的感情,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需要高校辅导员的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能又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不断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员工作结合的途径,积极研究二者结合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5,(7).
[2]夏雯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3]赵鹏,施永红,于智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
[4]刘雨芙,吴长旻.北京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