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玛托娃的故土情结

2016-05-30 05:31田慧梓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爱国情怀

田慧梓

【摘要】:阿赫玛托娃作为俄罗斯二十世纪诗坛的代表人物,一生饱受磨难,苦难磨炼并赋予了她独特的才华与感悟。其创作生涯中虽以爱情诗最为人称道。然而她创作的爱国诗,同样感情丰富、耐人寻味。其中故土及泥土衍生出的意向大量充斥于阿赫玛托娃的爱国诗之中,承载着诗人对祖国炽热、深沉的爱。本文选取诗歌《故土》进行解析,探究阿赫玛托娃的故土情结以及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俄罗斯诗歌;故土情结;爱国情怀

阿赫玛托娃——阿克梅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可谓是20世纪俄罗斯诗坛的一颗璀璨明星,其第一本诗集的出版便为她赢得盛誉。阿赫玛托娃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了女性命运所触及的诸多方面,抒情女主人公不为生活的琐事所扰,却又实实在在是生活化的女性。这样独特的创作特色使其饱负盛名,成为自己时代女性的最强音。茨维塔耶娃曾称赞阿赫玛托娃为“全俄罗斯才情卓越的安娜”,布罗茨基则说她是“哀泣的缪斯”,更有同时代的人认为“勃洛克去世后,俄罗斯诗人的第一把交椅当属阿赫玛托娃”。

阿赫玛托娃原名阿尼娅·戈连科,因父亲认为她所进行的诗歌创作会为自己的姓氏蒙羞,而改用了曾祖母——一个鞑靼贵族的姓。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才情卓越”的女诗人,一生中却历尽坎坷。她的第一任丈夫,同为阿克梅派著名人物的古米廖夫,被诬陷“参与反革命活动”而受逮捕,最终被枪决,阿赫玛托娃及她与古米廖夫的孩子都因此备受牵连。后来,她的第二任丈夫普宁曾两度被捕入狱,儿子列夫·古米廖夫也曾三次坐牢,终至流放。然而,生活给这位女诗人带来的打击还远不及此,1946年,阿赫玛托娃被点名批评是“反动文学的代表”,宣扬“资产阶级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她甚至被人辱骂为“奔跑在闺房与教堂之间发狂的贵夫人”,“混合着淫声与祷告的荡妇和尼姑”。随后,她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作品遭封杀,也从此失去了创作的权利,只能依靠翻译外国作品挣取微薄的稿费维持生计。然而,在种种摧残与打击之下,有人建议她远走他乡,而“哀泣的缪斯”却多次拒绝离开祖国,离开这片故土,她甚至宣称“永不生存在异国的天底下,也不苟活在他人的怜悯中”。就是这样一位意志力非凡、挥洒血与泪书写自由篇章的女诗人,集生活经历种种与艺术想象力于创作之中,才会为我们带来如此独特的阅读体验。

素来以爱情诗著名的阿赫玛托娃也继承了俄罗斯诗人歌颂祖国的传统,其诗中可见泥土及泥土衍生出的“土地”、“坟墓”等一系列意向,作为承载诗人感情的实体,《故土》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诗篇。这一作品中出现了两个日期:1922年和1961年,1922年出现在诗的开头。1921年,古米廖夫被枪决,阿赫玛托娃和她的孩子列夫·古米廖夫因被牵连而备受迫害,有人劝她离开俄罗斯,而女诗人毅然决然的拒绝了这一建议,坚决留在故土,其爱国之情可见一斑。面对生活种种打击与不幸,诗人仍然坦然写道:“世上没有人比我们更豁达,没有人比我们更傲岸、朴质。”这段标题下所引用的诗句来自诗人《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这篇作品的最后两行。而1961年是《故土》完成的时间,此时诗人已近暮年,在列宁格勒的医院里靠口述创作了这首诗歌。诗人回顾一生,不仅没有怨恨过去,反而对祖国的热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故土一词为一语双关,既指代故乡的泥土、土地,也指代祖国。诗人着眼于祖国,却又从泥土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具体意象入手,借此以表达对祖国的真挚之情。阿赫玛托娃以故土一词指代祖国,以平凡的意向反映出非寻常的情感,折射出诗人对祖国的珍贵情谊。诗人不去讴歌祖国的辽阔疆域,也不去祖国描绘的悲惨命运,而是从个人的角度,描写自己心中的故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异样情感。诗中时常出现各种日常生活的场景和意象,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从细节更好地捕捉诗人情感的波动。《故土》是一首形式独特的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看,前八行是第一节,为陈述性部分。后六行为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并对前面的陈述做出回答,其中最后两句点明全诗主旨。第一部分诗人写道:

“我们并不把它珍藏在胸前的护身香囊中,

也不声泪俱下为它赋诗吟诵,

它从不搅乱我们悲苦的梦,

也不像是供我们遨游的天国琼宫。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从不把它当作买卖之物,

也不认为它有祛病消灾的神通,

即使贫病交困也想不到向它乞灵诉讼。”

在这一部分诗人描绘了“我们”与“它”的关系,但又并没有交代“它”是什么。两者的关系看似若即若离,却又能体会到“它”对于抒情主人公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多次运用了否定形式,看似在对“它”进行控诉,实则含蓄的透露出了对“它”的深沉之情。“我们并不把它珍藏在胸前的护身香囊中,也不声泪俱下为它赋诗吟诵。”“它”之于“我们”十分珍贵,主人公可以把“它”牢记在心,也可以用实际行动去爱护“它”,却不需故作姿态的情感。“它从不搅乱我们悲苦的梦,也不像是供我们遨游的天国琼宫”。“它”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好似没有过多交集。“它”从不惊扰“我们”的烦恼,似乎也不能给予“我们”快乐。“它”似乎平凡的“一无是处”,没有买卖价值,也无法向它有所诉求,但“它”却是却无处不在,甚至“我们”也是“它”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中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意向穿插在“它”与“我们”之间。在此,阿赫玛托娃想纵情讴歌故土的可贵,抒发诗人的强烈情感,却又十分克制,极言它的平淡,道出了诗人对故土的态度,也为第二部分感情的抒发做了铺垫。接着诗人写道:

“是啊,它是粘在我们套鞋上的泥土,

是粘在牙齿上喀擦作响的沙粒。

我们将它践踏、捻碎、蹂躏,

使它成为尘埃,一无所用。

然而我们都将躺进它的怀里,化作泥土,

所以才把它叫做故土,叫的那么随便轻松。”

在此,前四句诗对第一部分作出回应,为我们揭示了“它”的真实面目。“它”是备受漠视和践踏的泥土、沙粒。然而“它”不仅默默承受,不计前嫌地包容一切,还将拥抱“我们”。让“我们”都将躺入“它”的怀里,成为“它”的一部分。泥土、砂砾都是极为普通的意象,而诗人在这里通过对这一日常意象的刻画描写,为读者揭示了泥土的双重性:既卑微又博大,既渺小又深沉,既轻贱又厚重。当阿赫玛托娃遭遇劫难的时候,支撑她的正是这片故土,即使身处困境的她仍拒绝离开祖国。当诗人恢复名誉之时,她满怀激情的对这片默默包容并拥抱她的土地表达了无尽的感激。最后的两行正是全詩的主旨所在,突出表现了诗人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气魄,起到升华感情的作用。前面将祖国描写为一系列微小的意向,最后话锋一转,并与第一部分的“控诉”形成对比。然而即便“它”渺小卑微,“它”都将以伟大包容的姿态迎接一切。而“我們”都将落叶归根,至死眷恋着这一方故土。不禁让人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诗句。无论贫穷亦或富有,不论高贵或是卑微,不管身处故土,还是远游他乡。祖国,故土,永远都是最终的归属。

阿赫玛托娃运用内心独白的创作方法,并借以普通意向抒发对祖国深沉的情感,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不仅容易为读者接受,更以熟悉的意象和自我独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的理解诗人所见所感。其作品充分体现了阿克梅派的创作原则与特点,并将外部事物与内心情感完美融合,以质朴精练的语言抒发情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绵延不绝、感人至深的情思。正是这样一些优秀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超乎寻常的爱与敬意,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独特的美学追求。

参考文献:

[1]阿格诺索夫,凌建侯等译,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阿赫玛托娃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爱国情怀
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策略
如何在八年级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
以爱国情怀为主的郁达夫散文的现实意义
以爱国情怀为主的郁达夫散文的现实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张元干诗词的爱国情怀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