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菊秀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部分,摈弃以往教学中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更加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学科型游戏自然而然的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印象。本文从学科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出发,探讨当下的教学现状,从而提高学科游戏对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学科性游戏;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不断将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应用于小学教学中,实现小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学科教学做为一个新的教学亮点,逐渐被社会认同和接受。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有利于从根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学科型游戏概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影响加深,学科游戏也随之出现。学科游戏经历了行为主义观、认知建构观、情景学习观的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完善。紧随其后,各样的学科游戏出现,在教学课堂中扮演中十分重要的角色。
学科游戏,通俗的说,就是将学科和游戏相结合,设计出有学科特点的益智游戏进行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1]。
学科型游戏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活跃课堂气氛,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和技能。每一个学科型游戏的设置是有针对性的,针对课程教学中等的某一种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目的的环节设置,有助于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应用分析
目前来看,学科游戏在语文、英语等学科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而在数学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学科型游戏在数学方面分为理论等几个方面,可是从这几个方面看,学科游戏在数学中的应用几乎没有。关于应用的学科型游戏,呈现以下应用特点。
1.学科型游戏的应用方式
应用方式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工具设施、目标对象等。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特点,进行调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学游戏,创设教学情境,教授新知识。在上课过程中,一般按照先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在进行讲授新知识前的铺垫,开始讲授新知识,在这个期间,可以在巩固之后和预热之前,加入教学游戏环节,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利用游戏,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提高他们的印象,给学生一个丰富自由的学习环境[2]。
2.应用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他更偏向理性思维,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天马行空。应用中,要目标明确,突出学科特点,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借鉴其中的适合的部分。针对小学生自律性差、活泼好动的特点,老师要做好引领,带动学生共同进行学习,寓教于乐。同时教学游戏过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经验,总结优势,将好的部分继续发扬。
3.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的能力,课程的进度安排进行教学游戏的穿插。在教案设计中,做好课时的调度,和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同时也要关注新近发生的事情,积极在教案中加入新的要素,新的教学游戏,根据教学进度不断对教案作出调整。
4.教学游戏的选择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游戏,多次试验,改进游戏中不好的部分。要明确游戏的来源,然后根据自己教学特点进行调整,同时要根据每天不同的课程安排进行不同教学游戏的选择,同时根据总的教学目标进行删减。
三、学数学科型游戏的应用策略
新课改,改的是“填鸭”式教育,该的是学生的被动教学,改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希望通过一系列的革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1.转换“教师是教学主体”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的引领者,在游戏要起到引领的作用,但并不是代表教师在游戏中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游戏中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收集学生对每个学科游戏的爱好程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他们根据数学学科设计数学小游戏等,例如数字接龙等,把学生摆在学习方法设计的主体地位。
2.借鉴好的学科游戏经验
一方面,加强国内小学数学方面的交流,定期进行交流学习、学习经验,借鉴各自学校教学中成功的部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另一方面,国外教学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们的课堂更加灵活多元,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科游戏也发展的比较系统完善。
四、结语
教育部门和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学科型游戏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课堂的教学氛围,从根本上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峥嵘.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学,2011(4):101-102.
[2]刘净.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基础,2013(11):265-266.
[3]董春晶.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方法案例研究[J].教育学,2012(1):58-60